元代茶葉沫釉茶盞(宋代茶葉末釉盞)
宋代茶葉末釉盞
建窯建盞,專門指福建建窯燒制的瓷器茶盞,由于皇帝為代表的權(quán)貴對斗茶的代表與推崇,被譽為“宋代第一茶器”。
一般來說,建盞闊口小足,胎體厚重,瓷胎質(zhì)地粗糙,足底因不施釉而胎體外露。建盞采用水吉含鐵量高的紅褐色粘土,,露出的胎體呈灰黑色,一般稱為鐵胎。建盞是黑釉瓷的代表,有黑色、藍黑色或紫色等深色。
建盞杯底聚釉較厚,在高溫下,釉水一定程度會往下落,故盞底有掛釉現(xiàn)象,俗稱釉淚,這也是建盞的一大特征。
杯底的小氣孔叫針眼,氣孔和針眼的根本區(qū)別就是,針眼中間是沒釉的,氣孔一般只有一個很小的點,釉仍然是覆蓋的,所以這個底部的一些氣孔不是瑕疵。
宋代茶葉末釉盞是名品嗎?
宋朝是個有特殊的朝代,雖然軍力積弱,但兩宋生產(chǎn)力空前高漲。宋瓷的器型繁多,豐富難辨,有一些是宋代以前就有,但是沒有定下型來的器物。還有一些是從金屬器中仿燒來的,但更多的還是宋代自主創(chuàng)燒的。
1.碗
從微妙的撇口到腹部優(yōu)美的曲線,再到沉穩(wěn)又不張揚的底足,一定會感嘆它完美的造型。如宋代汝窯天青釉碗、北宋官窯粉青葵花式小碗。
2.膽瓶
膽瓶是花器,因為看起來像懸掛的膽而得名,造型也是至簡至精,優(yōu)美典雅,超凡脫俗,在宋代的時候就已經(jīng)是朝野各界追捧的對象,現(xiàn)在也依舊如此,是經(jīng)典中的經(jīng)典。如北宋汝窯青瓷膽瓶、北宋 官窯粉青膽瓶等。
3.玉壺春瓶
玉壺春瓶是從唐代寺院中的凈水瓶演變而來,到北宋時基本定型,在當時是用來裝酒的實用器具,但是它太美了,以至于人們把它從酒具轉(zhuǎn)變成了陳設(shè)賞器。如宋代磁州窯刻花帶蓋玉壺春瓶、宋黑釉刻花玉壺春瓶、宋代汝窯青釉玉壺春瓶等
4.梅瓶
梅瓶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(shù)的結(jié)晶,傳世所看到的梅瓶都制作的相當精美。宋代時也稱為“經(jīng)瓶”,書香氣十足,梅瓶在當時是用做裝酒的,到明代后也成為陳設(shè)賞具了,甚至成為了上層統(tǒng)治者等級低位的標志和風水寓意的象征。如北宋 青釉刻花纏枝牡丹紋梅瓶、北宋 定窯白瓷劃花蓮紋梅瓶、宋代官窯梅瓶、宋代吉州窯梅瓶等。
5.葫蘆瓶
葫蘆瓶的寓意好,因為諧音“福祿”,是南宋龍泉窯創(chuàng)燒的器型。形狀像“吉”字,故又名“大吉瓶”,受民間普遍喜愛,雖然后來器型上有各種調(diào)整和變化,但還是沒有脫離葫蘆的形狀。如南宋 修內(nèi)司官窯月白葫蘆瓶、金代鈞窯天藍釉葫蘆瓶、宋代定窯柳斗紋葫蘆瓶等
6.貫耳瓶
貫耳瓶從宋代開始流行,是仿青銅禮器來的,即投壺禮之矢壺,后來各種雅會興起,投壺這項活動就逐漸衰落了,這項活動雖然衰落,但是貫耳瓶保留了下來,后來各朝仿得貫耳瓶在大小高矮上略有變化,主要特征“貫耳”不變。當然,也是用作賞器了。如南宋 郊壇下官窯月白海棠式貫耳瓶、南宋 郊壇下官窯月白貫耳穿帶八方壺、南宋 哥窯灰青釉貫耳瓶、南宋 哥窯灰青釉貫耳八方扁壺等。
7.斗笠碗
古人制器師法自然,斗笠碗的造型就活像江南漁翁的斗笠,宋代時始燒,深受茶客們喜歡,因為宋代飲茶是把茶碾碎了泡,然后飲盡,而斗笠杯獨特的造型,既不留湯也不留渣,現(xiàn)在不碾茶喝,但還是飲茶利器。如南宋龍泉窯青釉斜直腹斗笠瓷碗、宋代吉州窯玳瑁紋斗笠盞、宋定窯黑釉金銀彩茶盞、北宋定窯印花鳳紋碗等。
8.筆洗
筆洗是文房四寶之外的一種文房雅具,以瓷質(zhì)的最常見,宋代的筆洗非常典雅,造型多樣,以扁圓形最基礎(chǔ)、最普遍。宋代五大名窯都有燒制,目前能見到最早的筆洗也是宋代的,它在文房用具中雖然不占有主導(dǎo)地位,但文人們都會在案頭備上一個。如宋代汝窯乙字款天青釉圓洗、南宋 修內(nèi)司官窯粉青葵花式洗、南宋 哥窯青釉葵花式洗、宋鈞窯鼓釘三足洗-北京故宮
宋代茶葉末釉茶盞
耀州窯青瓷的主要特點:紋飾刻的非常清晰,帶有北方人的性格特點,史籍上記載又叫刀刀見泥。
耀州窯的傳統(tǒng)工藝主要體現(xiàn)在原料的采配、成分及加工,泥料的儲備及練揉,手工拉坯及修坯,手工雕花、刻花、劃花、貼花、印花,釉藥的選配、制備及敷施,匣缽、窯具的制作及裝窯,火焰氣氛及燒成等七個方面。一件制品完成要經(jīng)過采料、精選、風化、配比、粑泥、陳腐、熟泥、揉泥、手拉坯、修坯、釉料精選、配制、施釉、手工裝飾(雕、刻、貼、?。⒏G具制作、裝窯、燒窯等17道工序。各工序都有相應(yīng)的技術(shù)要求,掌握相關(guān)技藝的人被稱為“匠人”。
碗、盤、瓶、罐、壺、盆、爐、枕、彩合、香薰、注子、盞托、缽等,凡屬生活需要的品種應(yīng)有盡有。
1、器胎特征:早期多呈深灰色,僅少數(shù)為灰、黃色,胎質(zhì)比較粗糙,有顆粒狀石英和少量較大氣孔,燒成后往往有點狀鐵斑痕出現(xiàn)。盛唐青瓷,胎呈淡黃色,較粗糙,胎土不太均勻,內(nèi)可見氣泡和顆粒狀物質(zhì)。到中晚唐時,胎質(zhì)漸密,胎色呈灰和黑灰色,胎土往往出現(xiàn)小的點狀鐵斑。
2、器釉特征:盛唐青瓷,釉料不夠精細,釉色青褐或青黃,透明度差,釉面往往缺乏光澤,甚至出現(xiàn)木光。中晚唐時,青瓷釉呈灰綠、灰青或青中顯灰色,釉薄,玻璃質(zhì)感強,透明度好。
3、造型特征:中唐以前造型較少,均為厚壁,以后造型漸多,器壁漸薄。
4、裝飾手法:貼花、繪彩、并開始劃花和戳印花。
5、裝燒工藝特征:唐代主要采用三足支墊方法,燒成后盤碗內(nèi)底中心均留有三點燒痕。
6、施釉特征:初唐施于口下,后漸向下發(fā)展;中唐時,器外大部飾釉,僅眮下和器底露胎;中唐以前,施釉不均勻,見有垂釉和流淌現(xiàn)象。到晚唐,施釉部位再下,以至器外往往變?yōu)橥w施釉。
7、底足特征:早期以器壁厚不挖足(假圈足),到中晚唐時期,盤碗底足為流行的寬矮圈足(玉璧型底),這種玉璧型底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是,時代早則挖足淺而少,所留玉璧足特別寬,時代晚則挖足漸深,玉璧足漸窄,晚唐時圈足演變?yōu)榧氄挠癍h(huán)底。在整個唐代,該窯底足都做大底,器底露胎。
8、產(chǎn)品特征:瓷器有,黑、白、青、黃褐、花釉、茶葉沫、外白內(nèi)黑、外青內(nèi)黑、白釉綠彩、白釉褐彩、素胎黑花、青釉下繪白彩、青釉黑彩、黑釉剔花填白彩、白釉褐綠彩等高溫釉瓷,還有唐三彩、低溫單彩釉和硫璃瓦等。
南宋茶葉末釉建盞
根本原因是宋代建盞在燒制過程中,不同的溫度層和氛圍出現(xiàn)不一樣品種和品質(zhì)的建盞。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“白建”的出現(xiàn),是因為當時窯溫的溫度處于1180℃前后,在這個溫度層中的建盞釉面呈白色,當溫度到1200℃前后,釉面則又呈現(xiàn)為灰皮色,僅僅差20℃就產(chǎn)生了顏色的變化。
按照建盞品質(zhì)標準而言,“白建”屬于夾生狀態(tài),也就是胎、釉都還處于未燒熟的狀態(tài),猶如夾生的饅頭,因此釉色也還不夠漂亮。
宋代茶末釉建盞圖片
建盞邊緣褪色,可能是茶垢
原礦釉建盞在1380度高溫的熔燒過程中,單質(zhì)鐵會從釉和胎里還原出來,并根據(jù)窯內(nèi)火候的高低和氛圍變化,產(chǎn)生出各種不同的花紋,這正是建盞“渾然天成”的原因,所以正宗的建盞不會像色料了一樣掉色。
大多數(shù)盞友的建盞出現(xiàn)口邊掉色、褪色的情況,主要是上面兩個原因。當然,如果你不走運,真的買到了假建盞,使用一段時間后確實也可能會被沸水弄得脫色、掉釉。另外,釉面脫落也要考慮是不是自己不小心將建盞磕碰著了。
博物館藏宋代茶葉末釉盞
嚴格意義上來講,“白建”其實是宋代灰皮釉建盞中的一種,只不過宋代灰皮釉盞絕大多數(shù)釉色呈現(xiàn)灰色,由白向黑過度的顏色,釉面灰頭垢面,仿佛涂了一層灰,這種盞也大多是出現(xiàn)乳突狀,如同烏龜背部顏色和形狀,所以灰皮釉盞又被稱之為“龜背”。
“白建”的出現(xiàn),是因為當時窯溫的溫度處于1180℃前后,在這個溫度層中的建盞釉面呈白色,當溫度到1200℃前后,釉面則又呈現(xiàn)為灰皮色,僅僅差20℃就產(chǎn)生了顏色的變化。
宋代茶葉末釉茶盞內(nèi)無釉圖片
白覆輪是日本對中國宋代口沿施白釉呈現(xiàn)一條白邊的一類天目瓷器的稱謂。在宋代的淄博窯,山西窯,河南窯,吉州窯都有燒造
白覆輪茶盞特點:
在制作工藝上,當陽峪的白覆輪作品,先施黑釉,然后用竹刀刮去口沿內(nèi)外黑釉,再入窯高溫燒制??谘靥幨┌子?,再重新入爐低溫復(fù)燒,白釉燒成,極其潤滑細膩。對于高檔茶盞,則全部施釉及底,整齊到位,削胎止釉極其嫻熟老辣,底足施精細護胎釉,通常氧化呈銀灰色,鐵色或黑色,呈現(xiàn)鐵足特征,而修足,果斷精煉,寥寥數(shù)刀,切削干凈利落,非常俊秀。而普通規(guī)格之茶盞,一般外施半截釉,不施護胎釉或施醬色護胎釉。整體燒制完成后,再施白釉,口沿刮釉和施釉,均一氣呵成,一刀成形,絕不拖泥帶水。
宋代茶葉末釉瓷器
黃瓷,又稱宮廷黃瓷。瓷器的一種。始于唐代,以安徽南壽州窯所產(chǎn)最著名。唐代除壽州窯外,四川邛崍窯、湖南長沙窯也燒黃釉瓷,但顏色較偏青綠。質(zhì)量最高、色彩最純正的高溫黃釉瓷,以宋代汝窯所燒的茶葉末釉瓷器為佳。黃瓷在古陶瓷藝術(shù)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,黃色一向是帝王專用色,有崇高、高貴、權(quán)力、威嚴、智慧、神秘、華貴等象征意義。
黃釉瓷分為分高溫釉和低溫釉兩種,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,在氧化氣氛中燒制后呈現(xiàn)黃色,到清代時在燒制的黃釉中加入了玻璃白,呈色較明代亮且白,無明代的嬌嫩之感。
燒制方法
一種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黃釉然后再燒制,另一種是在已燒制的施黃釉。瓷器上純正的黃釉始于明永樂年間,以后各朝均有燒制,為宮廷專用瓷。明代黃釉瓷可以分為明早期、明中期、明晚期三個時期。
宋代茶葉末釉
黃釉是從唐朝開始出現(xiàn)的!
黃釉是漢族傳統(tǒng)的陶瓷裝飾藝術(shù)。最早出現(xiàn)于唐代,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、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。
但正色黃釉,還是宋代汝窯的高溫黃釉——茶葉末釉。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(fā)展,洪武時的老僧衣即茶葉末的衍化;始于宣德的澆黃,更是明代杰出的黃釉;
嘉靖以后,又有魚子黃、雞油黃等。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黃,以及其后的菜尾、鼻煙、金醬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