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代中國茶葉對外貿易(中國近代茶葉貿易發(fā)展)
中國近代茶葉貿易發(fā)展
早在一千多年以前,中國茶葉就運銷國外,清朝(約1684)海禁開放后,更促進了茶葉海運貿易的發(fā)展。
1842 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《南京條約》,實行五口通商后,中國茶葉對外貿易迅速發(fā)展,又加速了茶葉海運貿易的發(fā)展。
據史料記載,1840年中國茶出口總量為1.9 萬噸。1843年減少到0.81萬噸,以后漸有增加,1860年增加到5. 51萬噸,1870 年上升為10.00 萬噸,1886 年更上一層樓,出口13.41萬噸 ,達到中國20 世紀50年代前的最高紀錄。
之后,由于內受軍閥混戰(zhàn)和八年抗日戰(zhàn)爭的影響,政局多變,經濟衰退,民難樂業(yè),生產驟降;外受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和世界新興產茶國爭奪市場的影響,中國茶葉產銷每況愈下,一蹶不振,直至50 年代以后,才重新得到恢復和發(fā)展。
中國近代茶葉對外貿易的特點
1.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(fā)展狀況:
漢代:中國與日本、朝鮮、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。張騫通西域后,漢朝的使者、商人接踵西行;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;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(xù)輸入中國。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、西亞、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。
唐朝:對外貿易繁榮。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,管理對外貿易。唐朝和朝鮮的貿易往來繁盛,朝鮮輸入唐朝的有牛、馬、麻、人參,唐朝輸入朝鮮的有絲綢、茶葉、瓷器、藥材、書籍等。中亞、波斯商人足跡遍及各地,它們把胡椒、波斯棗、藥品、香料、珠寶等輸入中國,中國的絲綢、瓷器、紙張等也源源不斷運往波斯,并從那里運銷西方。對外交通有陸路和海路;與朝鮮、波斯(伊朗)、大食(阿拉伯)貿易頻繁。
兩宋:①北宋政府在廣州、杭州等地設置"市舶司",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事務,征收商稅。②南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、泉州、明州等,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。③南宋政府采取鼓勵外商的政策,在一些港口設有番坊,有外商長期在此居住。同南宋通商的國家眾多,以阿拉伯人最多。紹興末年,廣州、泉州兩個市舶司歲收稅高達200萬,超過北宋一倍多。④中國的絲織品、瓷器、茶葉等遠銷日本、東南亞等地,輸入商品以香料、珠寶為主。⑤遼、金與高麗通過使節(jié)貿易保持聯(lián)系,并在邊境設榷場,互通有無。日本、波斯、大食等國也同遼、金有貿易關系。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有泉州、廣州、明州,對外貿易東達日本、朝鮮,西至非洲一些國家。
元朝: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,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,大量貨物在此匯集和起運。高麗的土特產人參、水獺和虎豹皮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,布在我國民間也很流行。我國的植棉、棉紡織和火藥技術在此時傳人高麗。
明朝: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直接貿易,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(qū)。明朝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、泉州、寧波、福州。
清朝:政府實行閉關政策,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,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。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,還幾次下令實行海禁。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,中國處于出超地位,出現(xiàn)貿易順差。影響:①中國出口商品數量少,對外貿易在整個經濟中的份額極小,難以促進工商業(yè)的發(fā)展,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。②由于長期與世隔絕,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后面。
2.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(fā)展特點:
①先以陸路貿易為主,后以海路貿易為主。②官方貿易不以營利為目的,而以加強友好往來為主,大量手工業(yè)精品,不少是相贈送的,返回時不僅帶回貨物,而且常常有外國使臣搭船來中國訪問。③對外貿易過程中,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,科技的傳播,促進了世界文明和經濟發(fā)展,同時世界宗教文化也隨之傳人我國。④對外貿易的發(fā)展,促進了中外之間,特別是西亞、東亞各國經濟發(fā)展。⑤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。不少波斯人、阿拉伯人來我國定居,長期與中國人相處,互相通婚,逐漸融合.在元朝時形成了新的民族——回族。
中國近代茶葉貿易發(fā)展的原因
“萬里茶道”茶源地的形成和發(fā)展,是國內和國際商路演變的結果。清前期,唐以后陷于沉寂的漢水航運復興,漢水與長江交匯的漢口成為“江海貿易之總匯”的“九省通衢”。
以漢口為樞紐,通過漢水航運至樊城,再北上經河南、山西、直隸到東口(張家口),繼續(xù)北上進入蒙古地區(qū),形成一條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與北方和蒙古之間的南北向商路。
茶葉是這條商路上的主要商品之一,進而通過蒙古地區(qū)進入俄國市場。
1727年,中俄《恰克圖條約》簽訂后,經蒙古通住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的貿易線路打通,茶葉成了恰克圖貿易的主要商品,最遠銷售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
中國近代茶葉貿易發(fā)展趨勢
中國茶葉生產方式落后,在競爭中處于絕對劣勢;茶葉品質難以保證,缺乏市場競爭力;雜稅繁多,層層盤剝,中國茶農和茶商生存環(huán)境惡劣;多年戰(zhàn)亂影響了茶葉生產和貿易路線,造成市場蕭條;貿易的主動權在外商手中,中國茶商承擔風險的能力低,在與外國茶商的競爭中,中國茶商很難取勝。中國茶葉出口由盛轉衰折射了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發(fā)展的實情,是19世紀危機的一個突出表現(xiàn)。
近代中國茶葉的發(fā)展與世界市場
茶文化貫穿古今
1、神農時代:5000年以前,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,把茶葉拿來當藥用。
2、西周、東周:3000以前,開始人工栽培茶樹,當菜食。
3、秦代:2300年以前,開始當茗飲,調煮,羹飲。
4、漢代:
(西漢)2000年以前,開始商業(yè)化,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。
(東漢)1500年左右,開始制作茶餅,以便運輸。
5、唐代:1200年以前,受唐代經濟、文化的影響;陸羽《茶經》的倡導;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吸收的影響,氣候條件也有得于茶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拿來當藥用。
6、宋代: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;水質的講究;斗茶獲得。拿來當藥用。
7、元代:700年以前,制作散茶,重炒略蒸。拿來當藥用。
8、明代:據今600多年,黃茶、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。拿來當藥用。
9、清代:300年以前,中國茶風靡世界,獨步世界茶市,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,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,制作了烏龍茶、紅茶、黑茶、花茶、綠茶、白茶。拿來當藥用。
10、近代:
(1)1846-1886年是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(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,茶葉產量迅速增遞,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(fā)展)。
(2)1886-1947年,是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(政治、經濟方面、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?。?。
(3)1950-1988年,是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(fā)展時期,政府的支持和重視,大力恢復舊茶園,建立新茶園,改進新品種,推行科學種茶,茶葉經濟走向穩(wěn)定發(fā)展之路。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。
近代中國茶葉出口
中國茶葉第一名是北京吳裕泰。
江西省寧紅集團的寧紅排在第二。
第三名是福建新坦洋茶業(yè)集團。
閩榕茶業(yè)的崟露排在第四。
福建品品香茶業(yè)的品品香品牌排在第五。
湖北采花茶業(yè)有限公司排第六。
浙江更香有機茶業(yè)開發(fā)有限公司更香茶排第七。
湖北漢家劉氏茶業(yè)股份有限公司排第八。
云南滇紅集團鳳牌排第九。
湖南洞庭山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巴陵春排第十
中國近代茶葉貿易發(fā)展歷程
茶葉、絲綢和瓷器是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三大貿易“王牌產品”。
一、茶葉:東方樹葉飄洋來
茶的出口主要是從唐朝開始,這一時期,中國茶葉的品類、飲用方法都得到了進一步發(fā)展,南方的廣大地區(qū)也成為了穩(wěn)定的茶葉主產區(qū),陸羽的《茶經》更是光耀千秋,正是積累了以上的種種有利條件,中國才開始大規(guī)模出口茶葉。唐朝包容的文化更是為茶葉出口創(chuàng)造了有利的條件,“國強邦交忙”,盛唐時期,亞洲各國商人、使者、留學生紛紛來唐,而唐人的足跡也遍布亞洲,這一過程極大地促進了茶葉的出口。同時,唐也是歷史上“茶馬互市”的源頭。
宋朝是中國海商出口茶葉的一個高峰,陸上絲綢之路的中斷客觀上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,而海上絲綢之路又有著離茶葉產地近的優(yōu)勢,因此宋朝的海上茶葉貿易迅速崛起,南宋以后甚至成為國家重要稅源之一,這一時期,中國茶葉出口到西亞后,又從西亞被帶至歐洲,引起了歐洲上層社會的注意。同時因為宋朝不占有戰(zhàn)馬產地,“茶馬貿易”也得到了極大的發(fā)展,時至今日,在西南地區(qū),我們仍能發(fā)現(xiàn)茶馬古道的遺跡。
明朝時期,除了茶馬貿易的進一步發(fā)展,外銷量不斷增大外,中國的茶葉出口還出現(xiàn)了一個大事件:萬歷三十五年,中國茶葉首次銷往荷蘭,這是中歐直接茶葉貿易的起點,此后,荷蘭、英國等國陸續(xù)開始大規(guī)模從中國進口茶葉。
清朝,中國的茶葉出口達到了頂峰,乾隆的全盛時期,歐洲商船直接從東南沿海進口茶葉,而晉商則把茶葉從陸路販向沙俄和東歐,這一時期,中國茶葉出口值占到了出口總值的接近九成,大量茶葉出口,換回海量白銀,本不產銀的中國也因此成為了“白銀之國”。不過,可惜的是,由于近代國內頻繁戰(zhàn)亂、西方工業(yè)革命等諸多原因,茶葉銷售到清末也喪失了優(yōu)勢。
二、絲綢:神秘的軟黃金
中國出口絲綢的歷史最為悠久,而且在歷史上,絲織品如綢緞等,也曾在中國內部發(fā)揮過通貨的作用。早在漢代,絲綢制品就是中央帝國出口的王牌產品,著名的“絲綢之路”也是因此得名。
兩漢時期,通過中間商,中國就已經開始向歐洲輸出絲綢。唐以后隨著氣候的變化,中國南方地區(qū)逐漸成為絲綢的主產區(qū),同時由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領先,中國人在養(yǎng)蠶和絲綢制作工藝上也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,這樣就使得中國絲綢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。
直到宋元之間,絲綢依然是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。而更對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是絲綢技術的擴散。公元初,絲綢技術擴散到朝鮮和中亞,而羅馬帝國則直到六世紀中葉才掌握了養(yǎng)蠶的技術,此后,絲綢技術在全世界各個文明國家快速發(fā)展,其進步還在亞歐大陸帶動了紡織、制衣、印染等多個工業(yè)門類的發(fā)展,對人類整體的技術和社會歷史進程都產生了深刻的作用。
在西方工業(yè)革命后,歐洲在紡織和印染工業(yè)上取得更大的進步,而中國則裹足不前,所以清朝中葉以后中國絲綢產品對西方國家已無競爭力,中國成為廉價原材料——生絲的出口國,高昂的附加利潤則被洋商獲取。
三、瓷器:冰肌玉骨從土出
瓷器是中國出口的又一利器,最早的瓷器出現(xiàn)在東漢末年,而最早出口瓷器的記錄目前則可以追溯到唐代。最初的出口對象是朝鮮和日本。在國內制瓷技術不斷提升的同時,中國瓷器的出口也逐漸得到了大發(fā)展。
宋元時期,東來的外國海船往往攜帶大量瓷器西返,這一時期,西返的瓷器,往往是以使用性質的粗瓷,工藝品則以龍泉窯最多,江西瓷器也由此開始崛起,因其地域靠近福建和浙江沿海,利于出口。
而在明代以后,隨著以景德鎮(zhèn)為代表的瓷器工業(yè)中心的形成和中國制瓷工藝的進一步成熟,大量精美、昂貴的瓷器開始出口歐洲,甚至出現(xiàn)了當時上等的中國瓷器和黃金等價的奇觀。乾隆時期,中國對歐洲的瓷器出口達到巔峰,同時,部分歐洲商人和上流社會還開始從中國訂制瓷器,因此出現(xiàn)了很多按照西方人審美和要求,繪有西文字母和歐洲圖案的出口產品。
而在道光之后,歐洲制瓷工藝進步迅速。18世紀60年代,英國人維奇伍德在白瓷工藝上取得重大突破,1782年,歐洲使用蒸汽機進行生產。這些重大突破,很快將中國遠遠甩在了身后,1792年,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不再從中國進口瓷器。
中國近代茶葉貿易發(fā)展繁榮的原因
世界茶葉貿易的基本特點:一是全球茶葉種植區(qū)域集中;二是茶葉進出口也較集中;三是紅茶是世界茶葉貿易主要品種。
一、全球茶葉種植區(qū)域集中在亞洲、非洲和拉丁美洲。
目前,世界上有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(qū)種植茶葉,但種植區(qū)域集中在亞洲、非洲和拉丁美洲。其中,中國、印度和斯里蘭卡種植面積位居世界前三位,2017年種植面積分別為222.5萬公頃、62.4萬公頃和23.2萬公頃,占全球茶葉種植面積的比重分別為54.6%、15.3%和5.7%。產量排名與種植面積略有差別,產量排名前三位的國家是中國、印度和肯尼亞,2017年產量分別為245.9萬噸、130.4萬噸和43.3萬噸,占全球茶葉產量比重分別為40.3%、21.7%和7.2%。
二、茶葉進出口較集中。
盡管種植茶葉的國家和地區(qū)僅有50多個,但參與全球茶葉貿易的國家和地區(qū)卻多達170多個。在這17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中,肯尼亞、中國和斯里蘭卡是世界前三大出口國,2017年出口茶葉46.8萬噸、36.7萬噸和28.9萬噸,占全球茶葉出口量的20.3%、15.9%和12.5%。前三大進口國為巴基斯坦、俄羅斯和美國,2017年進口茶葉20.5萬噸、18.1萬噸和16.6萬噸,占全球茶葉進口量的18.6%、16.5%和15.1%。
三、紅茶是世界茶葉貿易主要品種。
國際上一般將茶葉分為綠茶(greentea)和紅茶(blacktea),其中紅茶是全球茶葉貿易的主要品種。2017年世界茶葉出口230.7萬噸,其中紅茶出口166.1萬噸,占72%;綠茶出口為45萬噸,占19.5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