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观看一级毛片高清无码_国产精品理论电影_日本中文字幕精品理论在线_国产色司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

首頁>百科信息>各民族的民風民俗

各民族的民風民俗

來源:www.ehwe.cn   時間:2024-08-17 12:29   點擊:126   編輯:niming   手機版

二..彝 族

彝族火把節(jié),也就是彝族年。彝族人的眼里,火象征光明、正義、興盛,象征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?;鸢压?jié)是彝族人民歡樂、愛情和幸福的節(jié)日。三.香港年俗

農(nóng)歷新年是我國傳統(tǒng)上一個盛大的節(jié)日,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。然而,在香港過農(nóng)歷年,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(tǒng)的截然不同。

近年來,已很少香港人在農(nóng)歷新年時按傳統(tǒng)在家里貼春聯(lián)、年畫的了,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“生意興隆”、“出入平安”等的揮春。雖然如此,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(lián)和年畫一樣,取其吉利之意,希望來年事事順利,平平安安。

此外,舞獅、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(xiāng)村、圍村中出現(xiàn),在新年的市區(qū)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、舞龍燈的表演了。至于放炮仗、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,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(nóng)歷年初二的晚上,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,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(jié)目了。

香港被稱為“美食天堂”,春節(jié)有關(guān)吃的習俗也不少,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(jié)期間吃“團年飯”,一般是在家里設宴,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、里里外外聚在一起,享受晚飯。而飯后的一大節(jié)目,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,農(nóng)歷新年期間,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,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、最熱鬧。香港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,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,摩肩接踵,大家一起歡度佳節(jié)。

在香港過農(nóng)歷新年,最開心的莫過于收“利是”的小孩子了,在春節(jié)拜年時,到處可以聽到“討”利是的歡笑聲?!袄恰痹瓰椤袄隆?,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,同時也成為了春節(jié)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。

四.澳門年俗

澳門年俗,別有風情。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(tǒng)的中國年俗之一。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,澳門人謂之謝灶。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(tǒng)也用灶糖,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,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。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,奇怪的是,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,回宅降吉祥的聯(lián)兒。

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,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(fā),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,吉祥如意。澳門的年味,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。

除夕之夜,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。守歲是打麻將,看電視,敘舊聊天,共享天倫之樂;大概受西方圣誕節(jié)和情人節(jié)的影響,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,現(xiàn)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。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,多是桃花,水仙、盆竹、盆桔,花開富貴,祝報平安,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。澳門的花市辦三天,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。

春節(jié)這天,澳門人講究利市,利市就是紅包,這天老板見到員工,長輩見到晚輩,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。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。習俗是要吃開年飯,這餐飯必備發(fā)菜、生菜、鯉魚,意在取其生財利路。從開年這天起,三天內(nèi)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(賭博)。 開年過后,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(tǒng)春節(jié)習俗中,直至元宵佳節(jié),也是煙節(jié)爆竹,玩龍舞獅,歡天喜地。

五.臺灣春節(jié)習俗拾趣

春節(jié),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、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(tǒng)佳節(jié)。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,其歷史文化、風士人情、生活習俗、親緣血統(tǒng)等等均與祖國大陸,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(qū)一脈相承,因而島內(nèi)民眾的春節(jié)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。

由于寶島居民的祖先(多為閩南和客家人)去臺開發(fā),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(jīng)滄桑,那里的春節(jié)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。

六.有趣的江蘇春節(jié)習俗

春節(jié)的江蘇民間,除了貼春聯(lián)、掛年畫、守歲、舞獅子、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,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,現(xiàn)輯錄數(shù)則以饗讀者。

蘇州人除夕在飯內(nèi)放進熟荸薺,吃時挖出來,謂之掘元寶,親友來往,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,謂之喝元寶茶,恭喜發(fā)財。

武進人年初一早晨,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,供上茶果、年糕,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,謂之拜神影子。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,惟恐把財氣、如意掃了出去,只能從外往里掃。

江寧人有春節(jié)打神鼓之習俗,由大旗開路,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,初三打夜鼓、初七上七鼓,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,氣氛熱烈。

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、冬青、柏枝的習俗,取意生活開花節(jié)節(jié)高,長年青翠。

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。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,為孩子驅(qū)除病邪,邊烤邊唱:烤烤頭,醒醒腦,烤烤腳,步子矯,烤烤肚皮不拉稀,滿身都烤遍,疾病永不見。

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,祈求水神保佑,祭鰲賧佛,謂之上?,禹王廟拆除后,此俗漸漸淡漠。

春節(jié)期間,江蘇地區(qū)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,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,免得口舌之爭;不動菜刀,以免殺身之禍;不吃稀飯,怕出門遇雨;不掃地,怕把財運掃光等等。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,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;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,卻一直延續(xù)下來。

七.桂林春節(jié)習俗

?從小年夜到除夕

春節(jié)踏著農(nóng)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,走入桂林的城鄉(xiāng)。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,也就是過小年。過小年這天,人們宰狗、殺鴨,慶賀春節(jié)來臨。這天的爆竹聲,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響,聲傳高宇。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,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,所以每年將盡,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,為全家降福免災。祭灶的儀式多由家里的長輩去辦,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,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,下凡降吉祥。用糖果祭灶神,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,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。除夕夜幕降臨后,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。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,現(xiàn)在即便是鳴放鞭炮,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。

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,人們忙著置辦年貨,打掃居室內(nèi)外,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。過節(jié)的傳統(tǒng)食品種類繁多,且寓有美好的愿望:臘月二十九蒸年糕,年糕有甜、有成、有葷、有素,吃了年糕(高),新的一年生活、工作蒸蒸日上,步步高升。

除夕的晚餐,人們喜歡闔家團聚,菜肴中必有圓子、歡喜,取其團團圓圓,歡歡喜喜之意。這個夜晚,萬人空巷,都在家中守歲。守歲時,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,以象征生活歲歲興旺。當零時一到,老老少少喜氣盈盈,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。這喜炮聲不絕于耳,此起彼伏,直到更深夜靜,人們?nèi)詿o睡意,爐火依然旺著,就是要去休息,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,留下火種,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。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,它是新年財旺、家旺的好兆頭。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,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、帶來了溫暖吧。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,在新年尤其如此。

?

中國少數(shù)民族春節(jié)習俗

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,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(shù)民族。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、文字,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,但是他們大多數(shù)都以春節(jié)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(jié)日來歡慶。

八.達斡爾族:年年高

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,春節(jié)時,人們穿上節(jié)日盛裝,逐家走訪,互相祝賀。每家都備有蒸糕,拜年者一進門,主人就用蒸糕款待?!案狻痹跐h語中與“高”諧音,以糕款待,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,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。節(jié)日期間,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、體育活動,一直持續(xù)半個月。

九.蒙古族:酒肉不盡

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(jié)卻是另一番景象,節(jié)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制品以及幾壇美酒。除夕之夜,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,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,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。午夜開始飲酒進餐,按常規(guī)要多吃多喝,酒肉剩得越多越好,這樣象征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,吃喝不愁。初一早晨,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,跨上駿馬,三五成群奔向“浩特”(村鎮(zhèn)),挨個地串蒙古包。串包時,先要給長輩叩頭祝愿,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,人們邊歌邊舞。

十.壯族:迎英雄

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,稱春節(jié)為“新年節(jié)”。這一天,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,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。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,壯族稱做“吃立節(jié)”?!俺粤⒐?jié)”是在這個月的30號,相傳在100多年前,壯族的一支農(nóng)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后凱旋歸來,這時春節(jié)已過,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,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(jié)。

十一.布依族:姑娘搶挑第一擔水

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,每年除夕晚上,都通宵達旦地守歲。天一亮,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,誰挑回第一擔水,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。而那里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(jié)前舉行打靶活動,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。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,在樹尖中左右搖擺,請小伙子射擊。誰先射落荷包,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。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,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,作為幸福的象征。

十二.哈尼族:蕩秋千

春節(jié)前幾天,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(jīng)熱鬧起來,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。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。而小伙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,準備立秋千。那里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,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。節(jié)日里,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,處處呈現(xiàn)出熱鬧、和睦的節(jié)日景象。

十三.傣族:擲糠包

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,春節(jié)期間,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,看誰投得準,看誰接得著。玩到一定的時候,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、包頭布或拴著的馬,跑回家去。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。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、牽著駿馬回來,便設宴款待。

另外,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,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(jié)日——潑水節(jié),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(qū)邪除污,吉祥如意的象征,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,最吉祥的日子。

十四.高山族:“圍爐”

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,他們在過春節(jié)時則是另一番情趣。除夕晚上,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,叫做“圍爐”。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,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,以示吉利?!皣鸂t”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,洗凈后帶根煮熟,表示祝愿父母長壽。如果家里有人外出,也要空出一個席位,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,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。

十五.滿族:掛旗過年

滿族分“紅、黃、藍、白”四旗人。春節(jié)時,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,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,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,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。這些掛旗圖案優(yōu)美,色彩鮮艷,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。

節(jié)日期間,男孩成幫結(jié)伙地放鞭炮,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,在山崗上、冰面上嗖嗖飛馳。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,三五成群,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(豬或牛的膝關(guān)節(jié)骨)。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,人們還自愿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,陣容較強的秧歌隊,不僅在本村扭,還到外村去扭。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后合,忘記了疲勞和寒冷。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—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(xiāng)串戶,直到天明才歸。

十六.白族:“放高升”

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,有一種叫“放高升”的慶祝活動。所謂“放高升”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,在竹節(jié)里裝上火藥,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高升”。有的地區(qū)的白族同胞與苗、壯族一樣,從春節(jié)到元宵節(jié),男女青年都進行“拋繡球”活動。凡接不住繡球的,要贈給對方紀念品,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,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。

十七.侗族:蘆笙會

貴州、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,春節(jié)期間盛行一種“打侗年”(又叫蘆笙會)的群眾活動。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“團拜”,只不過比“團拜”顯得更加歡樂、熱烈。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。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。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,伴隨著樂曲,翩翩起舞,盡情地歡樂。

十八.彝族:跳虎

在云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“跳虎節(jié)”的特殊風俗,正月初八,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廟遺址,殺狗獻“咪司”(“咪”意土,“司 ”意主人,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),隨后由本村“畢摩”祭土主請虎神。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,“老虎們”兩耳高聳,尾巴粗壯,渾身虎紋,額上繪一漢字“王”,頸上掛一個大銅鈴,威風凜凜?!爱吥Α蹦盍T祭辭請虎神后,虎王率眾老虎入村。整個跳虎節(jié)期內(nèi),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、送虎、觀虎跳躍和驅(qū)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,當?shù)乩习傩斩忌钚胖挥型ㄟ^一年一度的傳統(tǒng)跳虎、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,全體村民才能五谷豐登,人丁興旺,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。

十九.撒尼族:食湯圓

除夕,撒尼語叫“思搓期”。除夕之夜供祖,吃年飯,是很肅穆的。午后,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,枝上掛一頂草帽。這是無言的告示:請勿入內(nèi)!不許談話!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。

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(xiàn)象:“湯圓”和“過新年”是同一個詞,叫“闊期瑪”。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。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(nèi),人們縱情歡樂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,民歌對唱、三弦胡獨奏,古樸抒情。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,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。

初二祭山神,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(qū)逐災害,顯示人的力量。

每年春節(jié)初二日午后,農(nóng)民要把牛牽出來,繞著寨心走幾圈,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,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。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,表示對自己親密伙伴的慰勞。

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,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。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,可以發(fā)現(xiàn)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(tǒng)道德中美好的東西。

1.素凈大方的基諾族穿著

基諾族的衣裙,用本民族特意紡織的衣裳布與裙子布縫制,衣裙上的花紋圖案,在織布時就作過了巧妙安排,凡是可織出來的圖案均在織布時織在布上。因此,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,一般不可混用。傳統(tǒng)的服裝,以白色和黑色為基本色調(diào),因紡織工藝落后,所織棉布缺乏緊密、光滑之感,近似麻布?;Z族酷愛刺繡花紋圖案,無認男裝女裝都愛用橫、直彩條和幾何形圖案裝飾。男子上衣是無領、無扣的對襟衫,用織有縱橫交錯的彩色條格白布縫制。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強有彩色條格,橫向彩條色彩斑斕,極為顯眼。衣服背部中央鄉(xiāng)中有一個6寸見方的圖案,四周配有放射性線條,開如一朵葵花。但又有太陽放光之狀?;Z語稱這一圖案為“波羅阿波”,有太陽花與月亮花之意。衣襟邊沿、袖根部、肘部和袖口等部位,都鑲有數(shù)道術(shù)為顯眼的橫向彩條。白底上衣,被特意織上的圖案和紅、黃、藍、黑相間的彩條裝飾成一件色彩鮮明的花衣。

男褲為闊襠肥褲管白褲,褲腳邊沿同樣鑲有橫向紅、黑、白三色相間彩條。寬大的褲腰兩側(cè)各開一道3寸長的口子,縫有一塊四方形黑布。白褲在腹前打折,用綴有彩色纓穗的腰帶扎系于腰部。男子頭上蓄有三撮長發(fā),用1米多長的黑色頭巾包頭。小腿上纏有裹腳布。男子衣服厚實寬松,穿在身上,增強了男人的壯實、強悍英姿。女子用織有彩條,再加繡圖案的布片束胸。上衣色調(diào)多為青色、黑色、無領、對襟,著意用紅、黃、黑、白彩色橫條裝飾衣襟邊沿和衣袖手旁觀。但凡女子,老幼均系長及膝蓋,上端白、下端黑的開合圍裙,裙沿上鑲紅條作飾,于腹前開合系于腰間。成年女子頭戴織有縱向彩條的尖頂三角形白布帽,兩側(cè)帽角下垂披于肩頭,額頭部位的帽沿外翻,開若一保尖頂白色筲箕扣在后腦勺上。未婚女好挽發(fā)于腦后,已婚婦女挽發(fā)于膠額上方。女子著裝,簡樸中透出素雅,使基諾族姑娘顯得楚楚動人。

基諾族服裝的鮮明特點是用彩條裝飾袖管和衣襟邊沿及后背。人們以彩條飾衣,據(jù)說與天上彩虹有關(guān)。民間傳說,古時候,有一對基諾族男女死相戀難分難舍。一個窮兇極惡的富家公子見那姑娘美麗無比,頓生歹意,用計搶走姑娘,逼其成婚。姑娘不從,被打得遍體鱗傷,死去活來。她的戀人歷盡萬苦千辛,救出姑娘。倆人逃離虎口不處,富家公子帶人追來,年輕伙子腿中數(shù)箭,倒在地上。大災臨頭多時,天空中出現(xiàn)了幾道彩虹纏住這對戀人,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,一對戀人在彩虹環(huán)繞之中騰空而起,升上空中……。因此后人在縫制衣服時,便用彩條暗寓彩虹,以求吉祥免災。

2.昆明民風民俗

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,世居26個民族,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、彝、回、白、苗、哈尼、壯、傣、僳僳等民族。在長期的生產(chǎn)生活中,各民族既相互影響,融匯貫通,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(tǒng),延續(xù)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、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(shù)。生活在昆明地區(qū)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,能歌善舞,民風純樸,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、風味獨特的飲食、絢麗多彩的服飾,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筑、妙趣橫生的婚嫁,都能使人感 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。

在眾多的民族節(jié)日中,彝族的“火把節(jié)”,白族的“三月街”,“繞三靈”,傣族的“潑水節(jié)”,苗族的“踩花山”,僳僳族的“刀桿節(jié)”等久負盛名,節(jié)日活動豐富多彩。每逢節(jié)日,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繡染制的民族盛裝,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,舉行摔跤、斗牛、對歌等活動。按照歲時節(jié)令,農(nóng)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(diào)子盛會、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、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、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。

昆明地方文藝種類繁多,滇劇、花燈、昆曲、民歌小調(diào)以及少數(shù)民族劇種、民間敘事長詩、民間傳說等,歷經(jīng)數(shù)百年的發(fā)展和傳頌,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。

3.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,是老一輩對晚輩傳教自己本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方式,也可稱家訓。布依族認為:“家教不嚴;禍害子孫?!?

布依族人民禮貌好客、儉樸恭謙、尊老愛幼、扶善治惡,是老一輩嚴于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來的。布依老人常自勉:“族旺家興全靠人,樹大葉茂全靠根?!?
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,布依人入學讀書的極少,從生到死,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圍內(nèi)。所以,布依族的家庭是終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,家教是終身的教育方式。

布依族的家教,從幼年時代就開始抓起?!靶⌒〔话?,大了壓彎”、“不教不說,觀世墮落”,這是老人告誡年輕父母的話。年輕父母總是按老一輩傳下來的行為規(guī)范,以慈愛的態(tài)度盡量用身教讓孩子潛移默化,不讓孩子染上驕、懶、貪的壞習。他們教育兒童.“擔子要捆緊,做事要懂禮”、“憨人不讀書,讀書人不憨”、“靈人爭時間,憨人混光陰”、“廊糖水滴舊窩,后輩跟著前輩學?!?

老年人對年輕人的教育,重在如何做人。如:“好吃莫多吃,伶言莫說盡”、“父母留淺吃淺,不要搶人吃;父母留深吃深,不要坑人吃”、“相交要直言直語,做事要禮儀在先”、“寨鄰有難多幫襯,自家天塌眾人撐”、“正道之財不嫌多,不義之財莫沾摸”、“憨人要多顧,靈人可少助”等等。

傳統(tǒng)的布依族家庭實行家長制,年最老者為長。三世同堂、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,給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條件。對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當官的人,老人的告誡語言有:“為官宦要識文化,做官要碴王法”、“河清能見底,官清能見心”、“當官不知足,目間百姓哭”。……

布依族有著世世代代的家教傳統(tǒng)。新娘出嫁時,其母要唱《臨嫁訓女》教育新娘“……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,父母是自家的天,好吃的東西要留給公婆,你不留人家說你木懂禮?!?

布依族老人病危臨終時,寨中有名望的長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《遺訓歌》。訓誡后人對老人的遺產(chǎn)“弟兄互相分……姊妹互相分,心窄不要吵架,心恨也不要打架,免得在老人面前丟臉,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丟臉?!?

大家庭生活,常使晚輩親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為,家長常以身作則,為下一代樹立榜樣。老人的失誤,又常要求下一進行彌補。這種不斷完善的家教,利族利民,利國利家,世造就出大批優(yōu)秀的布依兒女——羅平縣鐘山鄉(xiāng)小德江村的李齊,從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響,勤勞純樸,見義勇為。40年初曾帶領青年向土豪劣紳進行清算斗爭。加入游擊隊和黨組織后,承擔后勤工作,走村串寨,籌糧籌款。部隊外出開辟新區(qū)時,他往往在部隊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隊食宿的準備,多年如一日,任勞任怨。李家齊不幸身陷魔掌后,面對敵人的酷刑拷打,堅強勇敢,最后被敵人割舌、剝皮、抽筋,壯烈犧牲。表現(xiàn)了一個布依族共產(chǎn)黨員的高尚氣節(jié)。

歷任羅平縣第八、九、十屆副縣長的布依族女兒熊秀芬,一生廉潔自律,生活簡樸,工作認真,平易近人。當副縣長時,分管干部人事工作,而愛人卻是農(nóng)民。熊雖對其丈夫情感甚深,但并沒有因為自己手中有權(quán)而給丈夫安排工作。臨終前,縣上的幾位負責人請她提出個人的要求。她只要求她死后,喪事一切從簡。又問及她的丈夫、兒女需不需要什么照顧時,熊副縣長沉默了一會,才回答:“我愛人是個老好人,在農(nóng)村習慣了,勤腳快手的??h政府招待所雜事多,經(jīng)常找臨時工。在招待所忙的時節(jié),請讓他優(yōu)先來招待所當當臨時工吧。”

布依族的家教,是我國寶貴的道德遺產(chǎn)之一。當官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訓,可免于陷下腐敗罪惡的泥坑;為民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訓,能使自己變成一個文明、善良的人。

4.苗族民俗風情

苗族先民于秦漢時聚居在“五溪”地區(qū),即今湘西、黔東等地。在中國古代典籍中,早就有關(guān)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,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。苗族歷史久遠,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。一說淵源于殷周時代的“鬃”人。秦漢時主要居住在湘西、黔東一帶,包括在“長沙、武陵變’或“五溪蠻”的名稱之中,以后逐漸遷徙,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區(qū)。還有認為是和遠古的“九黎”有關(guān)。四川、貴州、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做自己的祖先。傳說蚩尤是“九黎”之君,在5000年前,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沖突,敗而退出黃河下游,占據(jù)長江中、下游。逐漸形成“三苗”。公元前2世紀后,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、鄂、川、黔等地。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。

苗族主要聚居于貴州省東南部、廣西大苗山、海南島及貴州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廣西等省區(qū)的交界地帶,人口:970,000人。苗族的歷史悠久,在中國古代典籍中,早就有關(guān)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,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。苗族沒有文字,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。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,以農(nóng)業(yè)為主,農(nóng)作物有旱稻。包谷,蕎子,薯類和豆類,經(jīng)濟作物是麻,一般是自己種麻,自己紡織.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,如古歌,詩歌、情歌等等。苗族也善舞蹈,蘆笙舞最為流行。

云南苗族人口90.7萬,占中國苗族人口的12.2%。主要聚居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、昭通地區(qū)以及武定、祿勸等縣。苗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。

苗族有自己的語言,苗語分三大方言:湘西、黔東和川黔滇。1956年后,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。由于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,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并用漢文。

苗族地區(qū)以農(nóng)業(yè)為主,以狩獵為輔。苗族的挑花、刺繡、織錦、蠟染、剪紙、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(shù)瑰麗多彩,馳名中外。其中,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。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,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。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,尤以情歌、酒歌享有盛名。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。

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稱,苗族民歌尤其豐富,每年農(nóng)歷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節(jié)(即踩花山),青年男女歡聚一起踩鼓,跳蘆笙舞,對歌抒情,尋求配偶,同時舉行爬花桿、斗占比賽。苗族擅長漬麻織布、剌繡、蠟染,工藝精湛,深得國內(nèi)外贊譽。青年男女喜穿“五色斑衣”,集蠟染、剌繡于一身,絢麗多姿。苗族主要從事家業(yè)。過去,狩獵是一項主要的副業(yè),常用弓弩、火槍圍獵獵物,實行“隔山打鳥,見者有份”的分配方式。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間多神教和基督教。

【禮儀】

苗族十分注重禮儀。客人來訪,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,若是遠道來的貴客,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。吃雞時,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,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。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,即由家里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,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,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。如客人酒量小,不喜歡吃肥肉,可以說明情況,主人不勉強,但不吃飽喝足,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。

苗族講究真情實意,非常熱情,最忌浮華與虛偽。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,不走在前面;交談中用敬語稱呼;迎客要穿節(jié)日服裝;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;客人到家門,男主人要叫門,告知在家的女主人,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;在客人面前,女主人不登高上樓;宴會上以雞、鴨待客為佳肴,尤以心、肝最貴重,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,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,次序是先長后幼??腿瞬灰Q主人“苗子”,他們喜自稱“蒙”。

【服飾】

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,她們挽發(fā)髻于頭頂,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,制作精美的銀花冠,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,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。有的地區(qū),銀冠上除插銀片外,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,角尖系彩飄,更顯的高貴富麗。銀冠下沿,圈掛銀花帶,下垂一排小銀花墜,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,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(huán)連套而成。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,胸前、背后戴的是銀披風,下垂許多小銀鈴。耳環(huán)、手鐲都是銀制品。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(xiàn)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(diào)的刺繡,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。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(shù)公斤重,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。素有“花衣銀裝賽天仙”的美稱。苗家銀飾的工藝,華麗考究、巧奪天工,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。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,男子多用布包頭,身穿短衣褲,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,尤其是盛裝,極為精美,花飾很多,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,故名“百褶裙”。衣裙上面繡制的各種圖案,古色古香,異彩紛呈。婦女擅長紡織、刺繡、蠟染,工藝十分精湛。

【習俗】

在苗族人家做客,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。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、雞雜和雞腿,雞膽、雞雜要敬老年婦女,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。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,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“哇周”,意為“謝謝”,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。

有些苗族地區(qū),忌隨時洗刷飲甑、飯包、飯盆,只能在吃新米時洗,以示去舊米迎新米。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,飯不夠吃。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,須先打草標,以示殺死病鬼。忌動他人放于路邊的衣物,以免傳染麻瘋病。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,恐射中祖先。忌跨小孩頭頂,否則孩子長不高。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。

【婚俗】

苗族是一夫一妻制,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(tǒng)的社交活動。如“會姑娘”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。苗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(jié)(農(nóng)歷正月初五舉行,又名踩花山),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(jié)日,節(jié)日期間,身著節(jié)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,表演踩鼓,跳獅子和蘆笙舞,熱鬧非凡。

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。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作為信物互相饋贈;舉行婚禮時,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,主婚人還要請新郎、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。

【食俗】

大部分地區(qū)的苗族一日三餐,均以大米為主食。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。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,味道更為鮮美。

肉食多來自家畜、家禽飼養(yǎng),四川、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,有“苗族的狗,彝族的酒”之說。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,多是茶油和菜油。

以辣椒為主要調(diào)味品,有的地區(qū)甚至有“無辣不成菜”之說。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,常見的蔬菜有豆類、瓜類和青菜、蘿卜,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。

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,酸湯家家必備。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,放入瓦罐中3-5天發(fā)酵后,即可用來煮肉,煮魚,煮菜。

苗族的食物保存,普遍采用腌制法,蔬菜、雞、鴨、魚、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。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,統(tǒng)稱酸壇。

苗族釀酒歷史悠久,從制曲、發(fā)酵、蒸餾、勾兌、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。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。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。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。

典型食品主要有:血灌湯、辣椒骨、苗鄉(xiāng)龜鳳湯、綿菜粑、蟲茶、萬花茶、搗魚、酸湯魚等。

【節(jié)慶】

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,崇拜自然,祀奉祖先。節(jié)日較多,除傳統(tǒng)年節(jié)、祭祀節(jié)日外,還有專門與吃有關(guān)的節(jié)日。如:吃鴨節(jié)、吃新節(jié)、殺魚節(jié)、采茶節(jié)等。過節(jié)除備酒肉外,還要必備節(jié)令食品。

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,歷時三、五天或十五天。年前,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,除殺豬、宰羊(牛)外,還要備足糯米酒。年飯豐盛,講究“七色皆備”、“五味俱全”,并用最好的糯米打“年粑”?;ハ嘌缯堭佡洝?

殺魚節(jié) 多在江邊,由婦女帶上飯、臘肉、香腸等酒菜,只要捉到魚,即燃起篝火,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。

“祭鼓節(jié)” 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。一般是七年一小祭,十三年一大祭。于農(nóng)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,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,跳蘆笙舞,祭視先人。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,以求增進感情,家庭和睦。

踩花山 是境內(nèi)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一般在每年農(nóng)歷正月初一、初三、初六這幾天舉辦。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,這幾天都要立花桿,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。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,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。苗家男女老少,穿金戴銀,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,吹蘆生、彈響蔑、跳腳架、耍大刀、斗牛、摔跤、斗畫眉、爬花桿。

打背節(jié) 流行于境內(nèi)富寧縣的部分地區(qū),于每年農(nóng)歷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,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(jié)日。節(jié)日中,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(yōu)美的山坡上,當打背開始時,男的蜂擁而出,沖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,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,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,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。姑娘也不甘示弱,一邊大笑,一邊掙扎。掙脫時,捉住小伙子,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。整個場地,男追女逐,歡蹦亂跳。打累了,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(即用兩個竹筒,中間連一長線,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、唱歌都能聽見),相互傾吐蜜語衷情,以企結(jié)成伴侶。情投意合后,再告訴父母,擇吉日成親。

【建筑】

由于長期分散居住,形成了不同地區(qū)各自的特點,房屋多系木結(jié)構(gòu),以瓦、杉皮或茅草等蓋頂,黔中或黔西地區(qū)有用薄石板蓋頂。山區(qū)多為吊腳樓;海南島和云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“杈杈房”;湘西一帶則為石屋。

苗族多居住在山區(qū),住房多以樹柵為墻,削樹皮為壁,編時為瓦,或以士善墻,竹片或木片做瓦,內(nèi)分臥室、廚房和畜廄,擺設簡單。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(qū),住房亦有水土結(jié)構(gòu)的瓦房,內(nèi)分三室,左右室各設一側(cè)門,中室設大門,亦即正門。在部分苗族中,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,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,方能由正門出入。

5.納西婚俗

麗江壩區(qū)過去的納西人,由于在1723年雍正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首漢族文化影響加深,在婚姻上也已實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辦婚姻的制度。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,媒人撮合,以牛、羊、豬,酒聘娶?;橐鲋v究門當戶對,三從四德,夫唱婦隨等漢族傳統(tǒng)倫理,麗江納西與漢族、藏族聯(lián)姻的較多。在本民族內(nèi)部,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,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(jié)親。結(jié)婚,一股都要經(jīng)過訂親、請酒,舉行婚禮的程序:

訂親,納西語叫“日蚌”,意為“送倆”。男孩長至五。六歲時,父母便注意給他物色媳婦,請算命先生或祭司東巴排八字,對生辰,或者到寺廟燒香求簽。若是相中的女孩與兒子的生辰屬相相合時,父母便托媒人帶一壺酒去女家為兒子說來。如女方父母同意,待女孩十歲左右即擇日舉行討婚禮。訂婚時,男家須向女方送禮物,第一次稱為“小酒”,男方送給女家白米二升(約20斤》、酒一壇(約5斤)、紅糖二至四盒、茶葉二包。其中糖、茶、酒是不可缺少的禮物,其余禮物的多少.視男方的富裕程度決定。小酒之后,任何一方覺得婚事不合適時,都可以反悔,如女方想退婚,必須把所收禮物如數(shù)退還男家:茗男家想毀約,把決定通知女方即可。

小酒后隔上一年半載,男家再向女家送第二次禮,叫做過大酒。除備有過小酒的禮物外,還要贈送上布一件(7尺左右)、衣服兩件、玉或銀手鐲一對、豬肉三十斤、現(xiàn)金若干等,披紅掛彩,由媒人和男家親友送到女家。女方以酒席相待,客人喝著男家送來的酒,稱贊酒好、酒甜,并向結(jié)親的兩家祝賀。酒席后,女方送一壺酒和兩盒紅糖或一些糙把給男家口禮。男家再將女方回贈的酒敬獻祖宗,宴請親友?!按缶啤敝?雙方再不能反悔婚事。

送“大酒”后的第二天,男家的至親去女家會親,從此,兩家人開始互訪。自可婚到結(jié)婚前,男方每年在端午、中秋、冬至三個節(jié)日,都要請媒人給女家送去大米一盤(約5斤)。茶葉二包、紅糖二盒,有些地方,在豐收農(nóng)忙時,男方請未婚媳婦幫助割麥一天,選送一、二馱優(yōu)質(zhì)小麥饋贈女方,作為女子的“私房”。每年春節(jié),未婚男女各自找個伴友,陪同前往對方家里拜年。任何一方家里有事,對方便前往幫助,但未婚夫妻互相不能談話和接觸,必須嚴格遵守傳統(tǒng)倫理。

男女二十歲左右,方擇吉日舉行婚禮,納西語叫“楚美如、意為“娶媳婦?;槎Y由新郎家族中能干的長者,分派同家族的人操辦。迎親的前幾天,新郎家的院子內(nèi)要搭大篷,在大門和院中扎迎親牌坊。富有人家還掛宮燈、字畫,到處張燈結(jié)彩。在洞房的門框上方,掛一個用紅紙徒糊的篩子,上插三支用柳樹或桃時作的箭,井在紅紙上寫著“麒麟在此”四字,以求驅(qū)邪得福。

正式迎親的頭天,媒人帶領男家親友及吹鼓手,抬著迎親的衣服、布匹、酒、肉、米、糖、茶、月餅和餌炔(米或糯米蒸熟后,再在木模內(nèi)壓成講),再加三十至五十元半開(過去的價值),前往女家,沿途吹吹打打,好不熱鬧。女家將男家彩禮放在院中的方桌上,舉行簡單的點收儀式。送禮的人在女家吃過茶點或便飯即返回。當晚,男家在院中擺上糖果、蜜餞、酒和茶水,招待同付及鄰村的青年。男女青年們邊唱祝婚歌、邊跳舞,猜拳歡笑,以示慶賀。女家亦在本村招待男女青年,唱跳的是“嫁女古歌.青年們憧憬著未來的幸福生活,歡跳到深夜,新郎和一位父母雙全的小男孩或好友同住新房,俗稱壓床.象征新郎今后如伴友家一樣,兒孫滿堂,全家多幅。

第二天正式迎親,大宴賓朋,又叫“辦大酒”。清晨,男家的媒人、吹鼓手及親友,帶著新娘婚禮時需穿戴的衣物,到女家迎接新娘,新娘換上男家送來的新衣服,外罩紅大褂,頭插首字和鮮花,再蒙上紅布頭帕,一邊拜祭祖先、拜別父母親友,一邊哭泣,表示舍不得離開他們。新娘坐轎或是步行,全憑男家的經(jīng)濟條件與路程遠近而定。但她必須在同族長輩、兄弟姐妹及女伴的陪送下前往男家.娘家陪迭的嫁妝,一般有大木柜子兩個,箱子一對,被褥二至四床,衣服數(shù)套套,繡花鞋一、二十雙,火具、銅鍋、銅盆,銅壺、銅盤,銅勺,銅鎖和銅制的水桶等生活用具,以及梳妝用品,隨同新娘送至男家:送親隊伍的前面,中一人手持柏香木做的火把開路、意為清除穢氣,驅(qū)逐邪惡,大吉大利,途中,“少年們爭先恐后搶奪新娘蓋臉的紅頭帕,搶到手后,由新娘用喜糖換回。

新郎穿長衫、馬褂,帶著禮帽在門前迎候(也有親自前往女家迎親的)。新娘一到,新郎上前掀開花轎門簾,扶新娘出轎,然后躬身向送親的人們致謝。新娘進大門時,必須跨過門檻正中的“馬鞍”(是用大紅紙包貼在門尷上的),意思是跨過“馬鞍”,就算是男家的成員了.新娘和新良。先菱惜上或廚屆的祖先臺前拜祭祖宗,然后進入洞房,新郎要立即換上新娘送的栓有紅絲線的新鞋,表示今后永不分離,然后出新房招呼客人。新娘”在房內(nèi)脫下紅大褂,重新梳妝打扮。過一會,伴友們簇擁著新郎,新娘至堂屋,舉行“分大小儀式”,即依長幼親疏拜謝新郎方面的長輩,最后敬拜來賓。

儀式結(jié)束后,按照傳統(tǒng)習慣,男女賓客分別入席就座?男賓席上,新娘的兄弟或侄子被尊為上賓,坐于首席,女賓席上,新娘的母親和伴女最受尊重:其余來賓,依長幼親疏入座。喜宴至少擺六盤六碗,新郎向男賓席敬酒,新娘到女賓席勸飲.親朋們開懷幀飲,祝新夫婦永結(jié)同心。夜晚,青年們圍著篝火唱跳婚歌、喜歌和歡樂調(diào),有的通宵達旦。主人以酒、茶、瓜果、糖點盛請招待客人,新郎、新娘亦出來敬酒。來賓興致越高,主人便越感到榮耀和吉祥.新郎、新娘人洞房后,有些地方有鬧洞房的習俗。

第三天新人回門,由女家宴客。早餐后,妝扮好的新娘、新郎,在男女伴友和親屬的陪同下,赴女方家省親,并帶去茶、糖、肉、餌塊等禮物;快到娘家時,新娘放聲哭泣,表示急叨地想見父母和兄弟姐妹。到女家后,新夫婦先拜祖先,繼拜父母和長輩,最后向客人敬酒行禮:新郎行三禮九叩,新娘行四禮八拜??腿藗儠筹嬜8?并送新娘一些禮物。女方男女青年到新郎和男伴友坐的專席上去敬酒,同時戲弄刁難他們,如在端給他們的大碗衛(wèi)放根長粉絲;用馬尾毛或頭發(fā)把肉一塊塊串在一起,把米飯堆得又滿又尖等等,當晚,夫妻倆必須返回,不能留宿女家,女家應回贈些酒、糖之類的禮物給女兒、女婿。

第四天如果新郎與新娘如離麗江古城近,就同游麗江古城街,給路遇的親友散發(fā)喜糖。第五天,新娘獨自回娘家省親,同母親。姐妹、女伴談話。父母則再次教育她待人處事、生活等方面的規(guī)矩和禮節(jié)。但新娘當晚必須返回夫家。

在婚姻關(guān)系中,麗江壩區(qū)納西盛行姑舅表親優(yōu)先婚配(納西話叫“阿貝則美該”,意為“舅舅可以強認姑母的女兒為兒媳”)。依照傳統(tǒng)風俗,舅父的兒子有優(yōu)先娶姑表姐妹的權(quán)利,即使舅表兄弟是傻子,姑表姐妹也無權(quán)拒婚。舅父只有在外甥女病殘或八字與兒子不合時,才允許她嫁給外人。

各地各民族春節(jié)習俗

一.藏 族

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,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,在漫長的歷史中,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。

1、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,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。

2、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,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,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。

3、婦女晾衣服,尤其褲子,內(nèi)褲不能晾在人人經(jīng)過的地方。

4、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聲哭叫。

5、家里人出遠門,客人剛走,中午和太陽落山后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。

6、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。

7、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,如捻毛線、織毛衣、地毯等。

8、黃昏時,不能隨便到人家里走,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(chǎn)的產(chǎn)婦或重病人時,陌生人更不能去。

9、過了中午以后,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財產(chǎn)拿出去。

10、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,不能大聲喧嘩。

11、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、鍋碗、瓢盆等。

12、家里有兩個人同時出門,并且朝相反方向走,不能同時出家門,必須前后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。

13、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,也不能披著頭發(fā)出門。

14、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,不能直接用手傳遞,必須先放在地上,然后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。

15、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,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,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,不能全部騰空,必須留一點在里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。

16、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,也不能給客人倒茶。

二.彝 族

彝族火把節(jié),也就是彝族年。彝族人的眼里,火象征光明、正義、興盛,象征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?;鸢压?jié)是彝族人民歡樂、愛情和幸福的節(jié)日。

三.香港年俗

農(nóng)歷新年是我國傳統(tǒng)上一個盛大的節(jié)日,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。然而,在香港過農(nóng)歷年,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(tǒng)的截然不同。

近年來,已很少香港人在農(nóng)歷新年時按傳統(tǒng)在家里貼春聯(lián)、年畫的了,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“生意興隆”、“出入平安”等的揮春。雖然如此,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(lián)和年畫一樣,取其吉利之意,希望來年事事順利,平平安安。

此外,舞獅、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(xiāng)村、圍村中出現(xiàn),在新年的市區(qū)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、舞龍燈的表演了。至于放炮仗、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,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(nóng)歷年初二的晚上,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,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(jié)目了。

香港被稱為“美食天堂”,春節(jié)有關(guān)吃的習俗也不少,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(jié)期間吃“團年飯”,一般是在家里設宴,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、里里外外聚在一起,享受晚飯。而飯后的一大節(jié)目,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,農(nóng)歷新年期間,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,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、最熱鬧。香港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,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,摩肩接踵,大家一起歡度佳節(jié)。

在香港過農(nóng)歷新年,最開心的莫過于收“利是”的小孩子了,在春節(jié)拜年時,到處可以聽到“討”利是的歡笑聲?!袄恰痹瓰椤袄隆?,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,同時也成為了春節(jié)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。

四.澳門年俗

澳門年俗,別有風情。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(tǒng)的中國年俗之一。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,澳門人謂之謝灶。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(tǒng)也用灶糖,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,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。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,奇怪的是,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,回宅降吉祥的聯(lián)兒。

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,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(fā),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,吉祥如意。澳門的年味,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。

五.臺灣春節(jié)習俗拾趣

春節(jié),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、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(tǒng)佳節(jié)。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,其歷史文化、風士人情、生活習俗、親緣血統(tǒng)等等均與祖國大陸,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(qū)一脈相承,因而島內(nèi)民眾的春節(jié)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。

由于寶島居民的祖先(多為閩南和客家人)去臺開發(fā),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(jīng)滄桑,那里的春節(jié)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。

六.有趣的江蘇春節(jié)習俗

春節(jié)的江蘇民間,除了貼春聯(lián)、掛年畫、守歲、舞獅子、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,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,現(xiàn)輯錄數(shù)則以饗讀者。

蘇州人除夕在飯內(nèi)放進熟荸薺,吃時挖出來,謂之掘元寶,親友來往,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,謂之喝元寶茶,恭喜發(fā)財。

武進人年初一早晨,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,供上茶果、年糕,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,謂之拜神影子。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,惟恐把財氣、如意掃了出去,只能從外往里掃。

江寧人有春節(jié)打神鼓之習俗,由大旗開路,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,初三打夜鼓、初七上七鼓,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,氣氛熱烈。

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、冬青、柏枝的習俗,取意生活開花節(jié)節(jié)高,長年青翠。

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。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,為孩子驅(qū)除病邪,邊烤邊唱:烤烤頭,醒醒腦,烤烤腳,步子矯,烤烤肚皮不拉稀,滿身都烤遍,疾病永不見。

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,祈求水神保佑,祭鰲賧佛,謂之上?,禹王廟拆除后,此俗漸漸淡漠。

春節(jié)期間,江蘇地區(qū)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,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,免得口舌之爭;不動菜刀,以免殺身之禍;不吃稀飯,怕出門遇雨;不掃地,怕把財運掃光等等。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,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;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,卻一直延續(xù)下來。

七.桂林春節(jié)習俗

?從小年夜到除夕

春節(jié)踏著農(nóng)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,走入桂林的城鄉(xiāng)。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,人們忙著置辦年貨,打掃居室內(nèi)外,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。過節(jié)的傳統(tǒng)食品種類繁多,且寓有美好的愿望:臘月二十九蒸年糕,年糕有甜、有成、有葷、有素,吃了年糕(高),新的一年生活、工作蒸蒸日上,步步高升。

除夕的晚餐,人們喜歡闔家團聚,菜肴中必有圓子、歡喜,取其團團圓圓,歡歡喜喜之意。

?

中國少數(shù)民族春節(jié)習俗

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,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(shù)民族。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、文字,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,但是他們大多數(shù)都以春節(jié)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(jié)日來歡慶。

八.達斡爾族:年年高

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,春節(jié)時,人們穿上節(jié)日盛裝,逐家走訪,互相祝賀。每家都備有蒸糕,拜年者一進門,主人就用蒸糕款待?!案狻痹跐h語中與“高”諧音,以糕款待,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,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。節(jié)日期間,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、體育活動,一直持續(xù)半個月。

九.蒙古族:酒肉不盡

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(jié)卻是另一番景象,節(jié)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制品以及幾壇美酒。除夕之夜,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,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,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。午夜開始飲酒進餐,按常規(guī)要多吃多喝,酒肉剩得越多越好,這樣象征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,吃喝不愁。初一早晨,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,跨上駿馬,三五成群奔向“浩特”(村鎮(zhèn)),挨個地串蒙古包。串包時,先要給長輩叩頭祝愿,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,人們邊歌邊舞。

十.壯族:迎英雄

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,稱春節(jié)為“新年節(jié)”。這一天,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,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。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,壯族稱做“吃立節(jié)”?!俺粤⒐?jié)”是在這個月的30號,相傳在100多年前,壯族的一支農(nóng)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后凱旋歸來,這時春節(jié)已過,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,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(jié)。

十一.布依族:姑娘搶挑第一擔水

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,每年除夕晚上,都通宵達旦地守歲。天一亮,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,誰挑回第一擔水,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。而那里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(jié)前舉行打靶活動,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。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,在樹尖中左右搖擺,請小伙子射擊。誰先射落荷包,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。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,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,作為幸福的象征。

十二.哈尼族:蕩秋千

春節(jié)前幾天,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(jīng)熱鬧起來,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。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。而小伙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,準備立秋千。那里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,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。節(jié)日里,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,處處呈現(xiàn)出熱鬧、和睦的節(jié)日景象。

十三.傣族:擲糠包

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,春節(jié)期間,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,看誰投得準,看誰接得著。玩到一定的時候,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、包頭布或拴著的馬,跑回家去。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。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、牽著駿馬回來,便設宴款待。

另外,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,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(jié)日——潑水節(jié),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(qū)邪除污,吉祥如意的象征,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,最吉祥的日子。

十四.高山族:“圍爐”

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,他們在過春節(jié)時則是另一番情趣。除夕晚上,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,叫做“圍爐”。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,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,以示吉利?!皣鸂t”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,洗凈后帶根煮熟,表示祝愿父母長壽。如果家里有人外出,也要空出一個席位,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,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。

十五.滿族:掛旗過年

滿族分“紅、黃、藍、白”四旗人。春節(jié)時,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,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,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,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。這些掛旗圖案優(yōu)美,色彩鮮艷,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。

節(jié)日期間,男孩成幫結(jié)伙地放鞭炮,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,在山崗上、冰面上嗖嗖飛馳。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,三五成群,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(豬或牛的膝關(guān)節(jié)骨)。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,人們還自愿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,陣容較強的秧歌隊,不僅在本村扭,還到外村去扭。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后合,忘記了疲勞和寒冷。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—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(xiāng)串戶,直到天明才歸。

十六.白族:“放高升”

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,有一種叫“放高升”的慶?;顒?。所謂“放高升”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,在竹節(jié)里裝上火藥,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高升”。有的地區(qū)的白族同胞與苗、壯族一樣,從春節(jié)到元宵節(jié),男女青年都進行“拋繡球”活動。凡接不住繡球的,要贈給對方紀念品,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,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。

十七.侗族:蘆笙會

貴州、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,春節(jié)期間盛行一種“打侗年”(又叫蘆笙會)的群眾活動。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“團拜”,只不過比“團拜”顯得更加歡樂、熱烈。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。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。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,伴隨著樂曲,翩翩起舞,盡情地歡樂。

十八.彝族:跳虎

在云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“跳虎節(jié)”的特殊風俗,正月初八,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廟遺址,殺狗獻“咪司”(“咪”意土,“司 ”意主人,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),隨后由本村“畢摩”祭土主請虎神。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,“老虎們”兩耳高聳,尾巴粗壯,渾身虎紋,額上繪一漢字“王”,頸上掛一個大銅鈴,威風凜凜?!爱吥Α蹦盍T祭辭請虎神后,虎王率眾老虎入村。整個跳虎節(jié)期內(nèi),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、送虎、觀虎跳躍和驅(qū)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,當?shù)乩习傩斩忌钚胖挥型ㄟ^一年一度的傳統(tǒng)跳虎、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,全體村民才能五谷豐登,人丁興旺,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。

十九.撒尼族:食湯圓

除夕,撒尼語叫“思搓期”。除夕之夜供祖,吃年飯,是很肅穆的。午后,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,枝上掛一頂草帽。這是無言的告示:請勿入內(nèi)!不許談話!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。

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(xiàn)象:“湯圓”和“過新年”是同一個詞,叫“闊期瑪”。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。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(nèi),人們縱情歡樂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,民歌對唱、三弦胡獨奏,古樸抒情。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,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。

初二祭山神,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(qū)逐災害,顯示人的力量。

每年春節(jié)初二日午后,農(nóng)民要把牛牽出來,繞著寨心走幾圈,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,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。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,表示對自己親密伙伴的慰勞。

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,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。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,可以發(fā)現(xiàn)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(tǒng)道德中美好的東西。

德昂人也過潑水節(jié),時間在清明節(jié)后的第七天,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(jié)目與傣族潑水節(jié)一致外,德昂族潑水節(jié)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。屆時,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準備一盆熱水,端來放在堂屋中央,把家里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,向他們叩頭請罪,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。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。然后,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,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、勤勞的氣氛中度過。如果父母去世,兄長、姐姐和嫂嫂、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。

這個習俗來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: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(jié)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,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,有所感悟,決心好好待奉母親,這時,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,為兒子送飯,不小心滑了一跤。兒子趕來扶她,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,一頭撞死在樹上。兒子痛悔莫及,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,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。以后就演變?yōu)橐环N習俗。

藏 族

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,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,在漫長的歷史中,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。

1、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,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。

2、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,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,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。

3、婦女晾衣服,尤其褲子,內(nèi)褲不能晾在人人經(jīng)過的地方。

4、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聲哭叫。

5、家里人出遠門,客人剛走,中午和太陽落山后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。

6、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。

7、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,如捻毛線、織毛衣、地毯等。

8、黃昏時,不能隨便到人家里走,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(chǎn)的產(chǎn)婦或重病人時,陌生人更不能去。

9、過了中午以后,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財產(chǎn)拿出去。

10、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,不能大聲喧嘩。

11、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、鍋碗、瓢盆等。

12、家里有兩個人同時出門,并且朝相反方向走,不能同時出家門,必須前后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。

13、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,也不能披著頭發(fā)出門。

14、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,不能直接用手傳遞,必須先放在地上,然后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。

15、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,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,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,不能全部騰空,必須留一點在里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。

16、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,也不能給客人倒茶。

二..彝 族

彝族火把節(jié),也就是彝族年。彝族人的眼里,火象征光明、正義、興盛,象征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?;鸢压?jié)是彝族人民歡樂、愛情和幸福的節(jié)日。三.香港年俗

農(nóng)歷新年是我國傳統(tǒng)上一個盛大的節(jié)日,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。然而,在香港過農(nóng)歷年,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(tǒng)的截然不同。

近年來,已很少香港人在農(nóng)歷新年時按傳統(tǒng)在家里貼春聯(lián)、年畫的了,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“生意興隆”、“出入平安”等的揮春。雖然如此,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(lián)和年畫一樣,取其吉利之意,希望來年事事順利,平平安安。

此外,舞獅、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(xiāng)村、圍村中出現(xiàn),在新年的市區(qū)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、舞龍燈的表演了。至于放炮仗、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,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(nóng)歷年初二的晚上,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,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(jié)目了。

香港被稱為“美食天堂”,春節(jié)有關(guān)吃的習俗也不少,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(jié)期間吃“團年飯”,一般是在家里設宴,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、里里外外聚在一起,享受晚飯。而飯后的一大節(jié)目,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,農(nóng)歷新年期間,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,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、最熱鬧。香港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,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,摩肩接踵,大家一起歡度佳節(jié)。

在香港過農(nóng)歷新年,最開心的莫過于收“利是”的小孩子了,在春節(jié)拜年時,到處可以聽到“討”利是的歡笑聲?!袄恰痹瓰椤袄隆?,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,同時也成為了春節(jié)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。

四.澳門年俗

澳門年俗,別有風情。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(tǒng)的中國年俗之一。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,澳門人謂之謝灶。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(tǒng)也用灶糖,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,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。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,奇怪的是,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,回宅降吉祥的聯(lián)兒。

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,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(fā),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,吉祥如意。澳門的年味,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。

除夕之夜,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。守歲是打麻將,看電視,敘舊聊天,共享天倫之樂;大概受西方圣誕節(jié)和情人節(jié)的影響,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,現(xiàn)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。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,多是桃花,水仙、盆竹、盆桔,花開富貴,祝報平安,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。澳門的花市辦三天,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。

春節(jié)這天,澳門人講究利市,利市就是紅包,這天老板見到員工,長輩見到晚輩,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。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。習俗是要吃開年飯,這餐飯必備發(fā)菜、生菜、鯉魚,意在取其生財利路。從開年這天起,三天內(nèi)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(賭博)。 開年過后,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(tǒng)春節(jié)習俗中,直至元宵佳節(jié),也是煙節(jié)爆竹,玩龍舞獅,歡天喜地。

五.臺灣春節(jié)習俗拾趣

春節(jié),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、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(tǒng)佳節(jié)。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,其歷史文化、風士人情、生活習俗、親緣血統(tǒng)等等均與祖國大陸,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(qū)一脈相承,因而島內(nèi)民眾的春節(jié)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。

由于寶島居民的祖先(多為閩南和客家人)去臺開發(fā),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(jīng)滄桑,那里的春節(jié)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。

六.有趣的江蘇春節(jié)習俗

春節(jié)的江蘇民間,除了貼春聯(lián)、掛年畫、守歲、舞獅子、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,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,現(xiàn)輯錄數(shù)則以饗讀者。

蘇州人除夕在飯內(nèi)放進熟荸薺,吃時挖出來,謂之掘元寶,親友來往,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,謂之喝元寶茶,恭喜發(fā)財。

武進人年初一早晨,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,供上茶果、年糕,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,謂之拜神影子。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,惟恐把財氣、如意掃了出去,只能從外往里掃。

江寧人有春節(jié)打神鼓之習俗,由大旗開路,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,初三打夜鼓、初七上七鼓,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,氣氛熱烈。

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、冬青、柏枝的習俗,取意生活開花節(jié)節(jié)高,長年青翠。

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。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,為孩子驅(qū)除病邪,邊烤邊唱:烤烤頭,醒醒腦,烤烤腳,步子矯,烤烤肚皮不拉稀,滿身都烤遍,疾病永不見。

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,祈求水神保佑,祭鰲賧佛,謂之上?,禹王廟拆除后,此俗漸漸淡漠。

春節(jié)期間,江蘇地區(qū)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,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,免得口舌之爭;不動菜刀,以免殺身之禍;不吃稀飯,怕出門遇雨;不掃地,怕把財運掃光等等。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,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;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,卻一直延續(xù)下來。

七.桂林春節(jié)習俗

?從小年夜到除夕

春節(jié)踏著農(nóng)歷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,走入桂林的城鄉(xiāng)。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,也就是過小年。過小年這天,人們宰狗、殺鴨,慶賀春節(jié)來臨。這天的爆竹聲,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響,聲傳高宇。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,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,所以每年將盡,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,為全家降福免災。祭灶的儀式多由家里的長輩去辦,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,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,下凡降吉祥。用糖果祭灶神,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,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。除夕夜幕降臨后,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。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,現(xiàn)在即便是鳴放鞭炮,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。

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,人們忙著置辦年貨,打掃居室內(nèi)外,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。過節(jié)的傳統(tǒng)食品種類繁多,且寓有美好的愿望:臘月二十九蒸年糕,年糕有甜、有成、有葷、有素,吃了年糕(高),新的一年生活、工作蒸蒸日上,步步高升。

除夕的晚餐,人們喜歡闔家團聚,菜肴中必有圓子、歡喜,取其團團圓圓,歡歡喜喜之意。這個夜晚,萬人空巷,都在家中守歲。守歲時,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,以象征生活歲歲興旺。當零時一到,老老少少喜氣盈盈,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。這喜炮聲不絕于耳,此起彼伏,直到更深夜靜,人們?nèi)詿o睡意,爐火依然旺著,就是要去休息,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,留下火種,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。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,它是新年財旺、家旺的好兆頭。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,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、帶來了溫暖吧。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,在新年尤其如此。

?

中國少數(shù)民族春節(jié)習俗

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,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(shù)民族。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、文字,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,但是他們大多數(shù)都以春節(jié)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(jié)日來歡慶。

八.達斡爾族:年年高

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,春節(jié)時,人們穿上節(jié)日盛裝,逐家走訪,互相祝賀。每家都備有蒸糕,拜年者一進門,主人就用蒸糕款待。“糕”在漢語中與“高”諧音,以糕款待,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,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。節(jié)日期間,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、體育活動,一直持續(xù)半個月。

九.蒙古族:酒肉不盡

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(jié)卻是另一番景象,節(jié)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制品以及幾壇美酒。除夕之夜,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,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,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。午夜開始飲酒進餐,按常規(guī)要多吃多喝,酒肉剩得越多越好,這樣象征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,吃喝不愁。初一早晨,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,跨上駿馬,三五成群奔向“浩特”(村鎮(zhèn)),挨個地串蒙古包。串包時,先要給長輩叩頭祝愿,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,人們邊歌邊舞。

十.壯族:迎英雄

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,稱春節(jié)為“新年節(jié)”。這一天,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,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。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,壯族稱做“吃立節(jié)”?!俺粤⒐?jié)”是在這個月的30號,相傳在100多年前,壯族的一支農(nóng)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后凱旋歸來,這時春節(jié)已過,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,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(jié)。

十一.布依族:姑娘搶挑第一擔水

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,每年除夕晚上,都通宵達旦地守歲。天一亮,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,誰挑回第一擔水,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。而那里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(jié)前舉行打靶活動,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。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,在樹尖中左右搖擺,請小伙子射擊。誰先射落荷包,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。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,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,作為幸福的象征。

十二.哈尼族:蕩秋千

春節(jié)前幾天,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(jīng)熱鬧起來,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。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。而小伙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,準備立秋千。那里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,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。節(jié)日里,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,處處呈現(xiàn)出熱鬧、和睦的節(jié)日景象。

十三.傣族:擲糠包

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,春節(jié)期間,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,看誰投得準,看誰接得著。玩到一定的時候,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、包頭布或拴著的馬,跑回家去。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。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、牽著駿馬回來,便設宴款待。

另外,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,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(jié)日——潑水節(jié),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(qū)邪除污,吉祥如意的象征,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,最吉祥的日子。

十四.高山族:“圍爐”

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,他們在過春節(jié)時則是另一番情趣。除夕晚上,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,叫做“圍爐”。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,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,以示吉利。“圍爐”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,洗凈后帶根煮熟,表示祝愿父母長壽。如果家里有人外出,也要空出一個席位,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,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。

十五.滿族:掛旗過年

滿族分“紅、黃、藍、白”四旗人。春節(jié)時,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,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,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,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。這些掛旗圖案優(yōu)美,色彩鮮艷,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。

節(jié)日期間,男孩成幫結(jié)伙地放鞭炮,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,在山崗上、冰面上嗖嗖飛馳。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,三五成群,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(豬或牛的膝關(guān)節(jié)骨)。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,人們還自愿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,陣容較強的秧歌隊,不僅在本村扭,還到外村去扭。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后合,忘記了疲勞和寒冷。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—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(xiāng)串戶,直到天明才歸。

各民族風俗習慣

漢族——大年初一,人們不掃地,不向外潑水,不走后門,不打罵孩子、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,萬事如意。

滿族——年節(jié)將近時,家家打掃庭院,貼窗花、對聯(lián)和福字。臘月三十,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,從初一到十六,天天紅燈高掛。年三十包餃子,講究褶子多為好,子時煮餃子,有的里邊包上銅錢,吃到者有好運。春節(jié)要拜二次,年三十晚上一次,為辭舊歲;年初一再拜一次,為迎新春。春節(jié)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。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。

朝鮮族——家家戶戶貼春聯(lián),做各式豐盛飯菜,吃“八寶飯”,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,彈伽倻琴,吹洞簫。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(jié)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。節(jié)日期間,男女老少縱情歌舞,壓跳板、拔河。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(tǒng)的慶祝集會,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,登上木制的“望月架”,伴著長鼓,筒簫、嗩吶載歌載舞。

鄂倫春族——除夕,全家圍坐,共進晚餐。品山珍,喝美酒,吃年飯。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,叩頭請安。午夜,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(shù)圈,祈祝六畜興旺。初一,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。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(zhuǎn)圈集體舞。有打獵舞,“紅果”舞,“黑熊搏斗”舞等。

赫哲族——除夕,大家忙著做年飯,剪窗花,糊燈籠。初一,姑娘、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,去親朋家拜年,用“魚宴”款待客人。有酸辣風味生魚、用味香酥脆的“炒魚毛”和大馬哈魚籽。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、講故事。婦女們玩“摸瞎糊”、“擲骨頭”。青少年則進行滑雪、滑冰、射草靶、叉草球等比賽。

蒙古族——五更吃餃子、放鞭炮與漢族同。此外,除夕要吃“手把肉”,以示合家團圓。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“辭歲酒”,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馬,騎串蒙古包,先給長輩們叩頭祝愿,接著喝酒跳舞,隨后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。

納西族——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,輪流做客,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,并與別村競賽。城市、鄉(xiāng)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(jié)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:如《阿紐梅說笑》、《老壽星放鹿》、《社戲夜明珠》、《獅子滾繡球》、《凰舞》等。

藏族——除夕之夜,舉行盛大的“跳神會”,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,以示除舊迎新,祛邪降福。

彝族——春節(jié)期間集會跳“阿細跳月”,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,讓婦女休息,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。

苗族——把春節(jié)稱作“客家年”,家家戶戶殺豬宰羊,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登。還要唱《開春歌》、歌詞大意為思春、盼春、惜春、挽春等。

白族——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、贈送禮品。除夕歲守夜。子夜過后,男女青年爭先挑水,以示勤勞。清晨,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,以祝福日子甜美。大家或結(jié)伴游覽名勝古跡,或耍龍燈,舞獅子,打霸王鞭。

壯族——年三十晚上,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,終夜不熄,叫做“迎新火”。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(jié)。節(jié)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,唱“采茶”、舞獅龍、跳打扁擔舞、鬧鑼、打陀螺、賽球、演地方戲等。

京族——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,叫“買新水”,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里背回“吉祥水”。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,能保一年的吉利。

東鄉(xiāng)族——喜歡在春節(jié)期間打土仗,以示對養(yǎng)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。

羌族——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、小羊、小雞等祭品,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,過年要喝咂酒,大家圍壇而坐,由最長者唱《開壇詞》,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,依次咂飲。

鄂溫克族——正月初一,互相拜年,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。在年初一晚上,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,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,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,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。

達斡爾族——正月初一,天亮起來,婦女準備早餐,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,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,拜完神,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。吃完水餃,穿起新衣服,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,由長輩年老者帶領,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。

哈尼族——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,小伙子上山砍竹子,搭秋千架。不論男女老少,春節(jié)里都喜歡蕩秋千。

布依族——除夕夜,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,整夜守歲。大年初一天剛亮,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,誰最先挑回頭擔水,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,也以此預兆豐年。

瑤族——節(jié)日期間,人們聚在一起,觀看風趣別致的“耕作戲”。一人扮牛,一人扮扶犁農(nóng)夫,一人扮擴鋤農(nóng)民,三人邊舞邊歌,表示慶農(nóng)業(yè)豐收;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,吹蘆笙,彈月琴,唱山歌,尋找意中人。

景頗族——春節(jié)期間舉行“打靶”比賽。初一早晨,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,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,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,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。

拉祜族——每年農(nóng)歷正月初一至十五,是云南拉祜族的“擴塔”節(jié)(拉祜語為春節(jié))。除夕,每家每戶要做象征太陽、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,祭日月星辰,盼望在新一年里風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登。初一至初四,青年男女爭先恐后跑到泉邊,迎接象征純潔、幸福的新水,以先得為快。同時,帶著禮品走村串寨、訪親問友。

感覺不錯,贊哦! (0)
下次努力,加油! (0)
網(wǎng)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場。
評論
    共 0 條評論
本站所發(fā)布的全部內(nèi)容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搬運,僅限于小范圍內(nèi)傳播學習和文獻參考,請在下載后24小時內(nèi)刪除!
如果有侵權(quán)之處請第—時間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敬請諒解!qq:2850716282@qq.com
山茶油 滇ICP備2021006107號-532
關(guān)于本站 聯(lián)系我們 特別鳴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