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杰出的史學(xué)家和散文家司馬光司馬光是不是司馬光砸缸”的那個
??是
司馬光(公元一○一九-- 一○八六),北宋杰出的史學(xué)家和散文家,字君實,陜州夏縣涑(sù)水鄉(xiāng)(今山西運城安邑鎮(zhèn)東北)人,世稱涑水先生。自幼嗜學(xué),尤喜《左氏春秋》;及長,學(xué)識更為淵博。仁宗(趙禎一○二三--一○六三,北宋第四代皇帝)寶元(一○三八-- 一○四○)初中進士,英宗(趙曙,一○六四-- 一○六七)繼位前任諫議大夫,神宗(趙頊,一○六八-- 一○八五)熙寧(一○六八-- 一○七七)初拜翰林學(xué)士(唐時始設(shè)此官,相當(dāng)于皇帝的秘書兼顧問,參予機要,宋代以后權(quán)位日低)、御史中丞(官名,始于周期,東漢以后專司彈劾之任)。
??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,頑固地反對王安石的變法,因而曾自請任西京御史臺(御史府長官),退居洛陽十五年,專門從事《資治通鑒》的編撰。哲宗(趙煦,一○八六-- 一○○)繼位后任尚書左仆射(yè)(秦始設(shè),后分左右,即正副宰相),上任后立即廢除新法,數(shù)月后,卒。
??追贈太師,溫國公,謚(shì)文正,著作收在《司馬文正公集》中。
司馬光治學(xué)勤苦,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(chì)編撰《資治通鑒》(共費時十九年,自英宗冶平三年,公元一○六六至神宗元豐七年,公元一○八四)。他在《進資治通鑒表》中說:“日力不足,繼之以夜”,“精力盡于此書”。
??
《資治通鑒》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,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,通貫古今,上起戰(zhàn)國初期韓、趙、魏三家分晉(公元前四○三年),下迄五代(后梁、后唐、后晉、后漢、后周)末年趙匡胤(yìn)(宋太祖)滅后周以前(公元959年),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。
??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,依時代先后,以年月為經(jīng),以史實為緯,順序記寫;對于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,與各方面的關(guān)連都交代得清清楚楚,使讀者對史實的發(fā)展能夠一目了然。
《資治通鑒》取材極為廣泛,除了歷代“紀傳體”斷代史(所謂“正史”)之外,還采用了大量的“雜史”、文集、筆記等有關(guān)著作,考訂史實,舍棄“符瑞”等神怪材料刪繁就簡、取精用宏,先由“當(dāng)代通儒(博洽多聞的學(xué)者,即今之史學(xué)家)(司馬光的助手)劉攽(fēn)、劉恕、范祖禹等分段撰寫,再經(jīng)司馬光刪削潤色總其成,所以全書讀來如出一人手筆,很少有自相矛盾之處,文字也簡潔流暢,富有文學(xué)色彩。
??
書由神宗賜名并做序;另外又由司馬光編寫了《通鑒考異》卅卷、《通鑒目錄》卅卷,以備參考和檢閱;又由劉恕另寫《通鑒外紀》,記述庖羲至周的歷史。
《通鑒》的編寫,為我國提供了一部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資料,它是繼《史記》之后的我國又一歷史巨著;然而就其編寫目的而言,正如題名一樣:“鑒于往事,資以治道”,是為使后代統(tǒng)治者吸取前代盛衰興亡的經(jīng)驗教訓(xùn),所以它著重于政治、軍事,而缺少社會經(jīng)濟變動的記載。
??
就作者說,他的正統(tǒng)觀念是很強的,在他的那些“臣光曰”(見《通鑒》的史評)中體現(xiàn)得是很充分的。他主張法制永遠不變,他曾說:“先王之法,不可變也”;他認為,象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等為諸侯,是棄“先王之禮”,廢“祖宗之法”。
??同時,他還把人們的思想活動,尤其是統(tǒng)治者的政治活動做為歷史發(fā)展的決定因素,這些觀點當(dāng)然要貫串于《通鑒》之中,因此,我們在閱讀時,不能不加以注意。
馬光
司馬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偉大史學(xué)家,他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《資治通鑒》的編輯者。
??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、剛正不阿,其人格堪稱儒學(xué)教化下的典范,歷來受人景仰。
一、司馬光砸缸
司馬光,宇君實,號迂叟,是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(xiāng)(今山西夏縣)人,世稱涑水先生。
司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(公元1019年)十一月,當(dāng)時,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(dān)任光州光山縣令,于是便給他取名 "光"。
??司馬光家世代官宦,其父司馬池后來官至兵部郎中、天章閣待制,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。
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,自幼便聰敏好學(xué)。據(jù)史書記載,司馬光非常喜歡讀《左傳》,常常"手不釋書,至不知饑渴寒暑"。七歲時,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《左傳》,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,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。
??
此外,還有一件事使小司馬光名滿九州。有一次,他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。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,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,一不小心,掉到缸廠里。缸大水深,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。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,嚇得邊哭邊喊,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。
??司馬光卻急中生智,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,使勁向水缸砸去,"砰!"水缸破了,缸里的水流了出來,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。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,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。這就是流傳至今"司馬光砸缸"的故事。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,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,廣泛流傳。
??
二、功名早成
宋仁宗寶元初年,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考中進士甲科,可謂功名早成。然而,他卻不以此自滿自傲,而是豪邁地提出:"賢者居世,會當(dāng)履義蹈仁,以德自顯,區(qū)區(qū)外名何足傳邪。"這一席話反映出青年司馬光不圖虛名,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(yè),成圣稱賢。
??此后,他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。
司馬光歷來樸素節(jié)儉,不喜歡奢侈浮華的東西??贾羞M士后,皇上賞賜喜宴,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紅花,同伴們對他說:"這是圣上賞賜的,不能違背君命。"這時他才插上一枝花。這件事,到了司馬光晚年,被他寫進家訓(xùn)來教育他的兒子司馬康要注意節(jié)儉。
??
此外,司馬光對雙親特別孝順。他被任命為奉禮郎時,他的父親在杭州做官,他便請命要求改任蘇州判官,以便離父親近些,可以奉養(yǎng)雙親。
司馬光還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。他擔(dān)任并州通判時,西夏人經(jīng)常入侵這里,成為當(dāng)?shù)匾淮蟮溁肌?br>??于是,司馬光向上司龐藉建議說:"修筑兩個城堡來控制西夏人,然后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。"龐藉聽從了他的建議,派郭恩去辦理此事。但郭恩是一個莽漢,帶領(lǐng)部隊連夜過河,因為不注意設(shè)防,被敵人消滅。龐藉因為此事被罷免了。司馬光過意不去,三次上書朝廷自責(zé),并要求辭職,沒得到允許。
??龐藉死后,司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,撫養(yǎng)龐藉的兒子像撫養(yǎng)自己的親兄弟一樣,當(dāng)時人們一致認為司馬光是一個賢德之人。
三、經(jīng)世致用
《資治通鑒》內(nèi)頁
步人仕途后的司馬光仍然潛心學(xué)習(xí),力求博古通今,他通曉音樂、律歷、天文、數(shù)學(xué),而對經(jīng)學(xué)和史學(xué)的研究尤其用心。
??
當(dāng)時北宋建國近百年,己出現(xiàn)種種危機,具有濃厚儒家思想的司馬光,以積極人世的態(tài)度,參與政事,力圖拯救國家。
1·直諫忠臣
司馬光秉性剛直,在從政活動中亦能堅持原則,積極貫徹執(zhí)行有利于國家的決策方略。
??而在舉薦賢人、斥責(zé)奸人的斗爭中,他也敢觸犯龍顏,寧死直謀,當(dāng)廷與皇上爭執(zhí),置個人安危于不顧。
仁宗得病之初,皇位繼承人還沒確定下來。因為怕提起繼位的事會觸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諱,群巨都緘口不言。司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時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,這次又當(dāng)面跟仁宗說起。
??仁宗沒有批評他,但還是遲遲不下詔書。司馬光沉不住氣,又一次上書說:"我從前上呈給您的建議,馬上應(yīng)實行,現(xiàn)在寂無聲息,不見動靜,這一定是有小人說陛下正當(dāng)壯年,何必馬上做這種不吉利的事。那些小人們都沒遠見,只想在匆忙的時候,擁立一個和他們關(guān)系好的王子當(dāng)繼承人,像 ‘定策國老’、‘門生天子’這樣大權(quán)旁落的災(zāi)禍,真是說都說不完。
??"仁宗看后大為感動,不久就立英宗為皇子。
英宗并非仁宗的親生兒子,只是宗室而己。司馬光料到他繼位后,一定會追封他的親生父母。后來英宗果然下命讓大臣們討論應(yīng)該給他的生父什么樣的禮遇,但誰也不敢發(fā)言。
司馬光一人奮筆上書說:"為人后嗣的就是兒子,不應(yīng)當(dāng)顧忌私親。
??濮王應(yīng)按照成例,稱為皇伯。"這一意見與當(dāng)權(quán)大臣的意見不同。御史臺的六個人據(jù)理力爭,都被罷官。司馬光為他們求情,沒有得到恩誰,于是請求和他們一起被貶官。
司馬光在他的從政生涯中,一直堅持這種原則,被稱為 “社穆之臣”,宋神宗也感慨地說: "像司馬光這樣的人,如果常在我的左右,我就可以不犯錯誤了。
??"
2·高謀遠略
司馬光經(jīng)常上書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,大致是以人才、禮治、仁政、信義作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措施。他曾說修心有三條要旨:仁義,明智,武略;治國也有三要旨:善于用人,有功必賞,有罪必罰。司馬光的這一主張很完備,在當(dāng)時有一定積極意義。
??
朝廷下詔在陜西征兵二十萬,民心大亂。司馬光認為此舉不妥當(dāng),便向掌管軍事的韓椅詢問。
韓琦說想用突然增兵二十萬來嚇唬敵人。司馬光認為這只能欺騙一時,而且慶歷年間征兵戍守邊地,已經(jīng)把老百姓嚇怕了。韓椅說他不會用老百姓戍邊,司馬光表示不信。
??不出十年,事情果然如司馬光所料。
宋、金朝皇宮故址 開封龍亭
還有一件事表明司馬光是很有軍事眼光的。
西戎部將嵬名山打算幫助朝廷捉住敵人諒祚。司馬光上書反對,他認為:嵬名山的兵力不足,未必能性諒祚。
??即使僥幸得勝,治標不治本,以后還會產(chǎn)生另一個諒祚。而且嵬名山如果失敗后來投奔我們,不被接納的話,窮途末路,就會突然占據(jù)邊城來活命,成為我們的禍患。
皇帝沒有聽從他的意見,從此西邊狼煙四起。
司馬光在政治上是一名守舊派,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(fā)生了嚴重分歧,幾度上書反對新法。
??他說:"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,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,這是世輕世重,不是改變法律。
"而且治理天下,就好比對待房子,壞了就加以修整,不是嚴重毀壞就不用重新建造。"
司馬光與王安石,就竭誠為國來說,二人是一致的,但在具體措施上,各有偏向。
??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(dāng)時財政、軍事上存在的問題,通過大刀闊斧的經(jīng)濟、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。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,應(yīng)偏重于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,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(nèi),即使改革,也定要穩(wěn)妥,因為 "重建房子,非得有良匠優(yōu)材,而今二者都沒有,要拆舊屋建新房的話,恐怕連個遮鳳擋雨的地方都沒有了"。
??
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于保守,但實際上是一種在 "宋常"基礎(chǔ)上的改革方略。王安石變法中出現(xiàn)的偏差和用人不當(dāng)?shù)惹闆r,從側(cè)面證明司馬光在政治上還是老練穩(wěn)健的。
四,編寫 "通鑒"
宋仁宗像
著史,也是司馬光從政治國的一種方式。
??1071年,王安石為相,在政見不同、難于合作的情況下,司馬光請求擔(dān)任西京留守御史臺這個閑差,退居洛陽,專門研究歷史,希望通過編寫史著,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提取治國的經(jīng)驗。
早在仁宗嘉佑年間(公元1056一1063年),司馬光擔(dān)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,看到凡間屋子都是史書,浩如煙海的史籍,即使一個人窮其一生也是看不過來的。
??于是他逐漸產(chǎn)生了一個編寫一本既系統(tǒng)又簡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,使人讀了之后能了解幾千年歷史的興衰得失。他的想法得了好友--歷史學(xué)家劉恕的贊同和支持。
宋英宗治平元年(公元1064年),司馬光把自己創(chuàng)作的史書 《歷年圖》二十五卷呈獻給英宗,過了兩年又呈上 《通志》八卷本。
??英宗看后,非常滿意,要他繼續(xù)寫下去,并下詔設(shè)置書局,供給費用,增補人員,專門進行編寫工作。司馬光深受鼓舞,召集了當(dāng)時著名的歷史學(xué)家,共同討論書的宗旨、提綱,并分工由劉班撰寫兩漢部分、劉恕撰寫魏晉南北朝部分、范祖禹撰寫隋唐五代部分,最后由司馬光總成其書,由其子司馬康擔(dān)任校對。
??
神宗即位后,認為 《通志》比其他的史書更便于閱讀,也易于借鑒,就召見司馬光,大加贊賞,并賜書名為《資治通鑒》,說它 "鑒于往事,有資于治道",還親自為此書作序。神宗還將穎邸舊書三千四百卷賞給司馬光參考,寫書所需的筆墨紙硯以及伙食住宿等費用都由國家供給,這給司馬光提供了優(yōu)厚的著書條件,同時也促進了這部史書的編修工作。
??到神宗元豐七年(公元1084年),此書終于完稿,這部書的修訂前后共用了十九年時間。
《資治通鑒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通史,記述了從周烈士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到五代后周顯德六年(公元959年),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個年頭的歷史。
??全書共計二百九十四卷,另三十卷,《考異》三十卷。這部書選材廣泛,除了有依據(jù)的正史外,還采用了野史雜書三百二十多種,而且對史料的取舍非常嚴格,力求真實。這部書所記述的內(nèi)容也的確比較詳實可信,歷來為歷史學(xué)家所推崇。而且 《通鑒》記事簡明扼要,文筆生動流暢, 質(zhì)樸精練,不僅可以作為史學(xué)著作閱讀,有些篇章也可以作為文學(xué)作品來欣賞。
??
《通鑒》的著述意義己遠遠超過了司馬光著史治國的本意,它不僅為統(tǒng)治者提供借鑒,也為全社會提供了一筆知識財富。清代學(xué)者王鳴成說:"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,亦學(xué)者必不可不讀之書。"《通鑒》已和《史記》一樣,被人們稱為史學(xué)瑰寶,廣為流傳,教益大眾。
??而研究者也代代相沿,使其成為一門專門的學(xué)問,即 "通鑒學(xué)"。
當(dāng)然,這些都與司馬光的嘔心瀝血分不開。在洛陽的十五年,他幾乎耗盡了全部心血。在完書后他曾上表皇上說:"臣現(xiàn)在骨瘦如柴,老眼昏花,牙齒也沒兒顆了,而且神經(jīng)衰弱,剛剛做過的事情,轉(zhuǎn)過身就忘記。
??臣的精力全都耗費在這部書里了!"司馬光為編書經(jīng)常廢寢忘食,有時家里實在等不到他回來吃飯,便將飯送至?xí)?,還要幾次催促,他才吃。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長,而且上面沒有一個草書,全是一絲不茍的楷書。書成之后,僅在洛陽存放的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,可見他為這木書付出了多么艱辛的勞動。
??
司馬光一生著述很多,除《資治通鑒》外,還有 《通鑒舉要歷》八十卷、《稽古錄》二十卷、《本朝百官公卿表》六卷。此外,他在文學(xué)、經(jīng)學(xué)、哲學(xué)乃至醫(yī)學(xué)方面都進行過鉆研和著述,主要代表作有《翰林詩草》、《注古文學(xué)經(jīng)》、《易說》、《注太玄經(jīng)》、《注揚子》、《書儀》、《游山行記》、《續(xù)詩治》、《醫(yī)問》、《涼水紀聞》、《類篇》、《司馬文正公集》等。
??
五,司馬相公
《資治通鑒》寫成以后,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(xué)士。他在洛陰居住了十五年,天下人都認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,老百姓都尊稱他為司馬相公,而司馬君實這個名字,婦孺皆知。神宗逝世時,司馬光赴喪,衛(wèi)士望見他,都說:"這就是司馬相公。
??"他所到之處,百姓夾道歡迎,以致于馬都不能前行,老百姓對司馬光說:"您不要返回洛陽,留下來輔佐天子,救救百姓吧。"
等到哲宗即位、太皇太后臨政時,司馬光已是經(jīng)歷了仁宗、英宗、神宗的四朝元老,頗具威望。他建議太后廣開言路,于是上書奏事的人數(shù)以千計。
??當(dāng)時天下百姓,都拭目以待,盼望革新政治。但有些人卻說:"三年之內(nèi)不能改變先皇的政策。"于是,只改革了一些 細小的事,堵堵人們的嘴巴。
此時,司馬光上書直言:"先帝之法。好的即使是百世也不能改變。而像王安石、呂惠卿所制訂的制度,已經(jīng)成了天下禍害,應(yīng)該像 救火災(zāi)、水災(zāi)一樣急迫地去改變它。
??況且太皇太后是以母親的身份改變兒子的法令制度,并不是兒子改變父親的法律。"這樣大家的意見才統(tǒng)一下來。于是,廢除保甲團教,不再設(shè)保烏;廢除市量法,把所儲藏的物資都賣掉,不取利息,免除所欠錢物;京東鐵錢及菜鹽的法律都恢復(fù)其原有的制度。"
晚年的司馬光疾病纏身,但是不把新法完全廢除,他死不瞑目。
??于是他寫信給呂公著說:"我把身體托付給醫(yī)生,把家事托付給兒子,只有國事還沒有托付,今天就把它交給您吧。"于是上書論免役法五大害處,請皇上下詔廢除,并請求廢除提舉常平司;邊地的策略以與西戎講和為主;又建議設(shè)立十科薦士之法。這些建議都被朝廷采納。
??
司馬光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時,又廢除了青苗法。兩宮太后聽任司馬光行事。當(dāng)時司馬光功高蓋主、權(quán)重?zé)o邊,連遼國、西夏派來的使者也必定要詢問司馬光的身體起居,他們的國君對戌守邊境的將官說:"大宋用司馬光做宰相,你們輕易不要惹出事非,使邊境出問題。
??"
司馬光對于朝廷可謂 “鞠躬盡瘁,死而后己”。他帶病處理各種事務(wù),不分晝夜地工作。別人勸他注意身體,他卻說:"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。"病危時,他在失去知覺的情況下,還不停地囈語,說的全是有關(guān)國計民生的大事。
元佑元年(公元1086年),司馬光逝世,終年六十八歲。
??太皇太后聽到消息后,和哲宗親自去吊唁,追贈司馬光為太師、溫國公,溢號 "文正",賜碑 "忠清粹德"。京城的人聽到噩耗,都停工前往吊祭;嶺南封州的父老鄉(xiāng)親,也都備辦祭祖;都城和周圍地區(qū)都畫了司馬光的遺像祭祖,吃飯時必定為之祈禱。
六、蓋棺定論
司馬光一生忠孝節(jié)義、恭儉正直,他安居有法、行事有禮。
??在洛陽時,司馬光每回去夏縣老家掃墓,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馬旦。司馬且年近八十,司馬光不僅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他,還像照顧嬰孩一樣照顧他。
司馬光一生從不說謊話,他評價自己時說:"我沒有什么過人之處,只是平生的所作所為,皆問心無愧?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,陜州、洛陽一帶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,一做錯事,就說:“司馬君實會不知道嗎?”
司馬光一生清廉簡樸,不喜華靡。
??史書上記載著他這方面的許多小故事,傳為美談。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,愿意與他為鄰。據(jù)說,司馬光的妻子死后,家里沒有錢辦喪事,兒子司馬康和親戚主張借些錢,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,司馬光不同意,并且教訓(xùn)兒子處世立身應(yīng)以節(jié)儉為可貴,不能動不動就借貸。
??最后,他還是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(dāng)出去,才草草辦了喪事。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所謂司馬光 "典地葬妻"的故事。
司馬光的品格德行、修學(xué)治史,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。但對他的政績,人們卻時褒時貶。
保守派主政的時候,對其政績大加褒揚,宋哲宗還赦令保守派的翰林學(xué)士蘇東坡撰寫神道碑文,洋洋幾千言盡是贊美之辭。
??
而改革派當(dāng)政時,司馬光不僅漫有政績可言,而且被列人奸相之列。宋紹圣年間,御史周鐵首論 "溫公(司馬光死后溢號)誣謗先帝,盡廢其法,當(dāng)以罪及"。朝廷不僅奪去了所有封號,而且還把其墓前所立的巨碑推倒。王安石的學(xué)生章淳、蔡京主政時,為報復(fù)司馬光等人盡廢新法的做法,將其與三百零九名朝臣列入"元佑奸黨",并要在朝堂和各州郡立 "奸黨碑"。
??
但是在立碑肘,發(fā)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,石匠安民對蔡京說:"小人是愚民,不知道立碑的意圖。但司馬相公海內(nèi)都稱道他為人正直,現(xiàn)在卻要列人奸黨,小人不忍心做。"蔡京一怒之下便要處罰他,嚇得安民一面求饒,一面哭訴:"大人的命令,小人不敢違抗。
??只是小人有一個請求:碑上刻匠人名字時,不要把小人安民的名字署上,以免留下千載罵名。"蔡京仔細一想,司馬光雖然有錯,但畢竟為人正直,享有威望,于是改變了主意,將司馬光排除在奸人之外。
可見,司馬光的人格不僅為百姓所稱道,甚至連對手也為之 折服。
??在封建時代,司馬光是孔門的第三個圣人,位列孔子、孟子之下,同樣在孔廟享配。時至今日,人們?nèi)杂浀脷v史上有一"涑水先生",他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。